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文彬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76―01
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因此,教师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让低年级的学生写数学日记,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也许,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比较幼稚,语句不太通顺,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内容改编成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能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参加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测量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然后才能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来;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学数学。结合生活情境掌握数学思想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还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
如,教学“植树问题”时,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马路边的电线杆广告牌引出“间隔排列”现象,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各种间隔现象,为寻找间隔排列的规律积累丰富的经验。接着又以其中的间隔现象为例抛出问题: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分析,并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使“找规律”具有了现实意义,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使他们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正做到在实际生活中学,在实际生活中用。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开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现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因好奇积极思考,进而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还认识到,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编辑:谢颖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1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