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育: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孝如

  受访:邓雪霞(南京市小西湖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
  【学校名片】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西临秦淮河,南朝中华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校发轫于清代,于1906年正式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南京市创办最早的小学之一。秦淮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百年湖小的精神依归,而跨越近三百年的普育堂,以及与普育堂一脉相承的“义学”传统,则是小西湖小学办学坚实的文化根基。“让每一位儿童在普育中享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已成为所有湖小人共同追寻的教育理想。
  杨孝如: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小西湖小学的“普育”特色文化,据说,这一文化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传承,您能给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吗?
  邓雪霞:感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对南京市小西湖小学的关注。我们学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秦淮河畔,旁边就是古老的中华门城堡和历史悠久的夫子庙。学校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1839年,当时叫普育堂,是救济抚育孤寡弃婴的官办慈善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育堂兴办义学,聘请老师来教蒙童,乡里名流秉承“普济慈爱”的精神,广泛招收平民百姓子弟,开展平民教育。1906年,学校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南京创办最早的小学之一。学校历经岁月的洗礼,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跨越近三百年的普育堂、普育精神,以及与普育堂一脉相承的“义学”传统,是小西湖小学办学坚实的文化根基。
  杨孝如:学校历史上的普育重在扶贫济困,为平民百姓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在义务教育已经得到全面普及的当下,上得起学似乎不再是难题,那么,学校现在提普育,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邓雪霞:普育堂的悠久历史是小西湖小学的文化根基,也是生成普育精神的文化土壤。今天的小西湖小学正是植根在这样一片教育的沃土上,传承普育精神,并赋予普育精神以时代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落实教育公平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学校以“普育文化”的全面建设为核心,阐发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形成学校基本发展思路、主要发展目标和各方面工作。学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尽可能地让优质资源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从而实现高层次整体高位发展。
  如今,“普育”的精神已然成为湖小人共同追寻的教育理想,即“使每一个儿童享受童年的幸福生活,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有德性的、幸福的职业生活”。“幸福湖小、多彩童年”成为湖小美好的愿景。
  杨孝如:学校的办学环境变了,普育的含义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吧?
  邓雪霞:是的,在追求优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对学校的普育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普及的教育、普适的教育、普济的教育。
  普育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普及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一个适龄的儿童,都应受到同等的教育。我们常常说学校就是家庭,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时时处处都有家的气息。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是何家庭背景,我们都一视同仁,彼此呵护友爱、荣辱与共。普及的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和教育公平,如太阳之于大地生灵一样。这样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在人性、心智等方面打下深深的烙印,进而升华为小西湖小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
  杨孝如:普及的教育面向全体,追求教育公平,这是很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规划纲要》的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我也注意到,您刚才也一直在强调“每一个学生”,强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应该也是普育的内在精神之一?
  邓雪霞:不错,关注每一个孩子,正是普育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普适的教育。我们注意到,普育精神绵延三百多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适用于普育堂时代,也适应于当下;不仅适应于湖小,也适应于其它地区,国家;不仅适用于普育堂里接受蒙学教育的孩子,也适用于现在学校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普育精神为什么会有超越时代、地域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就在于它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它具有了教育的深挚情怀――关注每一个孩子,提升每一个孩子。
  普育在实现其思想引领的同时,其本身在实践层面上也要与时俱进,保持时代性和发展性。学校面向每一个儿童,面对每一个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为使他们真正得到心灵的滋养、智慧的启蒙,在操作层面上着眼于在国家政策、方针引领下,实现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近年来,我们学校从教科研课题中引出“享受童年”的理念,渐渐萌发成新的办学特色,成就学生的“活力童年”、“绿色童年”、“智慧童年”、“多彩童年”……还给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促进儿童心智健康发展。
  杨孝如:“享受童年”这个提法的确很是诱人,特别是在大家都在喊“保卫童年”的社会背景下更是如此。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生在学校里怎样享受他们的“活力童年”、“绿色童年”、“智慧童年”、“多彩童年”的吗?
  邓雪霞:好的。在“活力童年”打造上,学校以“童心号”系列德育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图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充盈着成长的快乐与活力。这些活动包括活力迸发的童心大课堂、魅力四射的雏鹰假日小队、充满希望与祝福的“童心号”启航日,还有各具特色的湖小节日,感恩节、游戏节……可以说,“童心号”是一支童年的号角,能吹响美妙动听的音乐,奏响童年的美好;“童心号”是向童年出发的号音,呼唤着孩子们“返回”到童年生活中去,引领着孩子们经历、体验、享受美好的童年;“童心号”还是一艘承载着希望的大船,驶向人生广阔的海域。
  “绿色童年”是借鉴绿色生态的理念,重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的“开心乐园”咨询室从创办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这期间,我们曾投资数万,三次选址重建。现在,通过“开心小天使”、“开心信箱”、“开心QQ”等各板块的合作分工,我们开展了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开心沙龙、开心广播、开心网上聊天室、心理预警等活动,引导学生做自己心灵世界的主人,做同伴心灵世界的友人,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心理互助、心理分享。
  当然,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课程学习,我们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享受“智慧童年”。为此,我们通过课程规划,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重组,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的合力,培养有普育特质的学生。我们学校“身边的数学”、“让儿童喜欢阅读”等课程实施特色在市内外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目前,我们正在逐步完善“身边的课程”校本课程群的研发工作。
  最后是“多彩童年”。我们学校的市级民乐活动中心一直都是活跃在南京市音乐界的常胜军,经常参加各种演出,还曾走出国门。篮球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已经成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校、市级体育课改基地。学校的少年军校也已经组建十五年了,全区军训汇操表演我校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学校的鼓号队、合唱队也经常在市、区的比赛中获奖。在这些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童年也丰富多彩起来。
  杨孝如:普育的最后一个含义就是普济的教育了,这个“普济”,是不是就是指你们学校历史上扶贫济困的传统?

  邓雪霞:普济的教育与历史上的普济既有血脉上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历史上的普育堂,更多担负着扶贫济困的义务,而现在我们所提的“普济”,着重是要从“济”的本义中抽绎出它的教育意义。“济”的本义是指渡河,而教育的目的正是要把人从未成熟的此岸带往成熟的彼岸,因此,普济,立足的是现在,放眼的是未来。
  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而非完成!”人生是一次次的摆渡,教师就是要在学生心智启蒙的阶段,引领他们完成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当然,教育在“渡人”的同时,也是“自渡”的过程。因此,普育精神对湖小办学实践的引领,可以解读为三句话: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为教师创设发展的平台,为学校赢得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是就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我们提出“心智启蒙:享受幸福童年,点燃精彩人生”,进一步更新儿童发展观,确立素质教育的儿童立场,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唤醒心智,更好地预见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公民素养的教育。学校注重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指向的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指向的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一切从儿童出发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引领儿童,指向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是就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我们提出“享受有德性、幸福的职业生活”,进一步落实人文管理的思想,通过促进专业发展,成就教师的职业理想,提升教师的专业幸福和人生幸福。我们提出,要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心感受与体验,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要让教师学会感动,为优秀教师的爱心而感动,为自己对事业的投入而感动,想起自己的职业,心中时常涌动着一股暖流;要让每一个教师成功,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成功中感受到身为教师的幸福。我们也十分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上下大功夫,具体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16个字:“以培促优、以赛促练、以研促教、以写促思”。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是小西湖小学普育文化建构的不竭动力。
  为学校赢得发展的空间,是就学校的内涵发展而言。我们提出“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就是要落实普育精神,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并以师生发展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确保学校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随着小西湖小学办学思路的不断清晰,各方面业绩也已不断凸显。学校先后获得南京市文明单位、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全国“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全国英语超级联赛优秀组织奖、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苏教版教材实验先进集体、南京市优秀教科室、南京市课改基地一等奖、南京市教科研基地、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连续六年全区教学绩效考核一等奖等殊荣。
  目前,湖小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业绩正在趋于整体化、明朗化。普育精神在提升教育品质的天地里催生了学校发展的春天。
  杨孝如:我想,你们一定也认同,普育不能停留在理念之上,具体到学校教育和师生发展上,小西湖有什么样的目标规划?
  邓雪霞:学校发展到今天,普育作为一种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实践中已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全面。我们认为,它的目标体系应体现民族精神的特质和时代价值的取向,具体来说就是:均衡的生活的公民教育,全面的人文的博爱精神,快乐的个性的童真生活。
  均衡的生活的公民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办公民教育适合小西湖小学社区环境和生源状况,符合“普育堂”创办的宗旨,又具有义务教育的时代特征,符合小西湖小学“身边的课程”等特色。
  全面的人文的博爱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全面”体现“普育”精神,是广博的和大众的;“人文”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博爱”中也能较多地体现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关怀。
  快乐的个性的童心生活,这主要体现学生层面。这充分体现了小西湖小学“让每一个孩子在‘普育’中享受童年”的教育理想,“快乐”具备小学年段的特点,“个性”体现小西湖小学的办学特色。“童心号”可以成为“普育”的一个亮点,把“准备的生活教育”变为“现实的生活教育”,让小西湖小学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百年湖小,普育化人;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这是历史的感召,是精神的朝圣,是支撑着湖小站立在现代教育最前沿的精神骨架!我们期盼,也深深地祝愿湖小的明天更美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