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丽敏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非常重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可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品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现实生活蕴涵的教育价值无所不在。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处处搜集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一是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服务教学。“近水楼台先得月”,学生置身其中的校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运用校内资源。一方面,可利用现场会的形式开展德育,因为直观、生动、鲜活的素材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如爱校教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荣誉室,领略学校的光辉历程;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和学生的获奖证书;还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学校老教师,了解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另一方面,可将各种节日活动和教材整合起来开展德育。如教师节时,开展尊师重教贺卡制作比赛;劳动节时,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体验……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使其与教材内容获得优化重组。
二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服务教学。校园只是一个小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把社会资源引进品德课堂,对提高品德教育有效陛的意义十分重大。讲授《尊重各行各业的人》时,笔者组织学生给清洁工送慰问信或现场采访他们。清洁工热泪盈眶,动人的场景使学生经历了情感的洗礼;上安全教育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到洛阳市人防办参观安全教育基地;讲授《家乡的变化》时,笔者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看今朝新区新面貌,邀请社区老人讲述家乡的过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情、意、行获得和谐统一。链接具有品德教育功能的社会资源,用参与式活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内在道德标准和评价的生发是品德教学的重要选择。
三是有效重构教材资源,服务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隋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面向全国的教材范例虽尽可能达到广泛适用性和示范价值,但由于各地文化和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状况也不可能相同,其设计必定存在局限点。因此,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重构,把本区域资源引入教材中,变教材为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很有必要。如《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学目标无非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购买简单的生活、学习用品的能力,初步具备消费自我保护意识。而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首要明白的应当是不购买“三无”产品。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此方面内容。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普遍知识的传授与现实特殊情况的应对结合起来。
任何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的“内化”仅仅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将内化的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才是教育的落脚点,《品德与生活》课程更是如此。努力把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智慧地重构教材内容,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会日渐凸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