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政和
多媒体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信息以电教教材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典型的教学信息,创造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其声、光、电的技术的采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更多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能产生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物理感知情境设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多媒体的采用加剧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因而,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教的促进作用
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学生,他们想象丰富、眼界开阔、兴趣广泛,其所见所闻往往会超越教师的专业领域。如果物理教师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闻所未闻,不仅会使学生失望,影响其发展,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初中物理涉及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非常广泛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跟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密切,教材中还介绍了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就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别人的经验。在外因(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新知识的要求)和内因(维护教师的威信和尊严)的作用下,初中物理教师势必要有选择地摄取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充实自己,并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树立现代教学观。
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课标”的要求,认真分析各知识点,深挖内涵,联想外延,以物理现象直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为目标,以物理时空拓宽、动态分析、静态强化、物理图片展示、物理立体模型、物理现象细微观察为素材,制成形象、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突破时间、空间局限,集科学性、技术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电教教材,将大量的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文字等相结合的动态的立体型教学,由此折射出教师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促进物理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课件以书本知识为素材,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辅以动之以情的加工,使理性知识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媒体课件的创造性、直观性、新颖性、技巧性、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诱因,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动力。
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对学生更具诱惑力,主要在于多媒体教学不单给学生一种认识方面的负荷,而且也给学生一种情感、色调方面的负荷。多媒体教学变革和控制被研究的对象,把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
素加以排除,发挥声、光、电、色、形、动的优势,以求最大强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使被研究的物理感知对象的本来面目更明显地突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断从中得到多方面、多层次、逐级加深的信息刺激,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化知识结构,在动态学习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的是直观(具有较典型的实物、图片)、有趣(源自周围事物)、新颖(运用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产生种种愿望,成为意志冲动的出发点,容易引起参与感,使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进行,有一定的系统和顺序,从而使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显得和谐、均衡。多媒体教学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大多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使物理表象融合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中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不断推动学习活动。
三、多媒体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
现代教育强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其自学能力。而研究人员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不仅囊括教学内容的详细性、知识的科学性、讲解的层次性、推理的严密性,而且从基础知识出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有一定量的练习、适时的检测和恰当的评价,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通过人机对话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变为具体、复杂变为简单,化难为易,清晰迅速地揭示出知识实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物理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素质,而且能有效地使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是教师的帮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教师正面对着的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教学,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其特点和优点,精心设计好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与流程,并适时有效地运用好,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安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