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慧平
[摘要] 要学会有效阅读,就要懂得文章的写作;而要懂得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认识、写作与阅读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关键词] 认识 写作 阅读
不能说认识汉字就会阅读,从“能”阅读到“会”阅读需要一个认知的发展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认知,首先要懂得文章写作的一般过程。不“懂”写作的人,就不会有效地阅读;而不懂认识发展过程的人,只能本能地“写作”,谈不上“会”写作。
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或物(写作对象)的认识过程。文章只不过是对这一认识的记录而已。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越深化就越能接近事物的本身,实现人的认识规律和事物自身规律的有机统一。
一、从整体性认识到整体性反映,再到整体性阅读的把握
整体性认识。人们对事物的第一认识都是整体印象。人的认识有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孤立再到联系。试想,当我们忽然看见一朵花,是否一下子就想到了风中的花摇曳的姿态和花从泥土汲取养分的联系?显然,这是不符合常人的认识。所以,我们的认识首先关注的是花的整体,然后才关注花瓣个体以及此后的动态联系,即从整体到个体,然后再考虑它同别物的联系。
整体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开头第一段一般要对事物(写作对象)做一个整体性概括。所以,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一般表现为总述。
整体性阅读的把握。理解了文章第一段的产生过程,在阅读时我们就会懂得文章是讲什么事物的以及这一事物的大体印象了,这样就明确了阅读的对象或文章的中心问题,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二、从局部性认识到局部性反映,再到局部性阅读的分析
局部性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表述:首先是发现了整体事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该事物,就需要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划分和分类,在分析这些部分事物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局部性认识。近代分类学的奠基人、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耐认为: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有条理的分类,我们才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
局部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局部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开头第二部分的若干段就要对这些“部分”事物(写作对象)分别做局部性描述了。所以,文章第二部分的若干段,在表达方式上一般表现为分述。
局部性阅读的分析。理解了文章第二部分若干段的产生过程,在阅读时我们就会更加容易“抓住”文章的若干“要素”,就能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局部事物,然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别对事物做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更好地研究、把握和理解该事物的特征。
三、从联系性认识到联系性反映,再到联系性阅读的有机把握
联系性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复杂认识是联系性的认识,是简单认识的演绎和有机聚合。这一复杂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对于复杂的认识必然要从简单的个体认识开始,然后再考虑它同别物的联系,从而形成复杂认识。经过归纳、综合和演绎后获得的认识,不再是人们对事物整体性简单的认识了,而是具有综合性的联系的认识。这一综合性就蕴含了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性,是对第一阶段“简单整体性”的深化。
联系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联系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最后部分就要揭示“部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性。需要指出的是,局部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部分的作用是以部分发挥的作用为前提的,因此每一部分的功能都是整体性功能。
有人把最后这一部分,简单地概括为对文章的“总结”,显然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这部分绝不是对文章简单的“总结”,而是对文章的“深化”,是文章的最核心部分。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反映,人们之所以写文章,就是想把对事物的认识反映出来。而这一联系性、综合性的复杂认识,不正是思想认识最深刻的反映吗?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例如,在《巍巍中山陵》一文的最后,作者基于上述对中山陵各个要素部分的分别描述后,进一步揭示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及这一联系性所产生的综合性或者有机联系性的认识。“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要素的综合)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综合性的新认识)”
联系性阅读的有机把握。理解了文章各部分联系性反映的产生过程,在阅读时我们就会最终获得作者全面的思想认识,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总之,要学会有效阅读,就要懂得文章的写作;而要懂得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认识、写作与阅读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