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音乐教育的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雪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本文拟就音乐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因素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略申管见,以求校正。
  
  一、音乐教学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音乐中,人们可以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环境的爱护;可以感受艺术的力量,从而激发起对美的追求。如《保卫黄河》这首抗日歌曲的诞生,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歌曲中的歌词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一首优秀音乐作品的歌词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优秀的散文、一部先进的文学作品,它能鼓舞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的歌词,本身就极具感染力。
  歌曲中优美的旋律也具有德育作用。学生在对旋律的欣赏中,会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感情不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如《牧歌》那优美抒情、宽广悠长、悠扬飘逸的旋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中。《茉莉花》那轻盈流畅、委婉抒情的旋律,可以把学生带入民风淳朴的苏北水乡,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二、德育教育: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其实质应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只不过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音乐课中的技能含量,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没有被教师广泛地关注。因此,音乐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中,从而不断发展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
  1.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这是音乐教学在备课中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显性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如《苏武牧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它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民”,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不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的作用。这首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音阶构成,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点――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的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贴切。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贴标签,而应该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音乐课应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学生从步入音乐教室起,在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方面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方面,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如,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快乐,去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演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人文素质的培养:音乐道德课堂的基本特征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其整个人生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教育应当积极围绕着人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功夫。音乐课堂要让中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真善美,从而辅助性地校正中学生的人生目的,使他们的审美阶段取向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德育操行得到不断的提高。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例偏高,单亲家庭子女增多,普遍存在着自控能力差、道德概念尚不完整的现象,缺乏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个性化人格缺陷严重。教师可采用音乐课堂内外的集体演练形式,增加学生们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在音乐欣赏课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音乐家的故事,请同学们即兴歌舞表演、写音乐创编作文、同学点歌会等,让学生进行多侧面的音乐体验,从而给予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力量。
  总之,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享受音乐,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德育发展、人格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音乐道德课堂的基本特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