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雪峰
导学模式已在我校实施一年时间了,它的优势也在数学课堂上愈发明显: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主要从问题设疑、课堂导学、促学思考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设疑,激发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设疑的能力,因为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愿意去思考,通过思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与应用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的意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自学、会设疑。
我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先学后教”。先学后教的“教”,不是老师简单地讲授,而是老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教师的重点是“导”,即引导学生去想办法思考问题、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利用导学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预习、教师的提问、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激发求知欲,做到简单问题自己解决,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通过教师答疑、讲解、练习、反思这个不断反馈的过程,学生眼、心、手、脑并用,让他们的自学积极性得到调动。
二、课堂导学,启发思维
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启迪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导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以导促学――启迪学生思维迁移。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知识点学生已经知晓,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内化。
2.因导求变――启发学生思维创新。教师的“导”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在导学模式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改变轻过程、重结论的做法。在课堂上教师应重在引导,而不是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因导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导”是不同的,“导”要有时效性和实用性,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去提升。
三、促学思考,培养思维
导学模式下的“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做题时要学会思考。二是做题后要学会反思。通过思考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促进思维形成;通过反思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使知识达成技能,思维得到拓展。
1.思考问题――掌握技巧,促进思维形成。我在实行导学案教学之前发现,很多学生数学成绩不高,其主要因素是学生不懂得学习数学的技巧,不会思考。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教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技巧,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触类旁通,从而形成数学思维。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上黑板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兴趣浓、效率高。
2.解题反思――达成技能,思维得到拓展。在传统的教学中也强调反思,不过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及时反思,没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好多学生光追求做题的数量,不注重做题的质量,应该做到一道题做错了,不管是老师批改的,还是自己对答案对出来的,都应该立即反思,找到做错的原因。这样的反思后,再遇到类似的错误就可以避免,数学会逐步学好。偶尔的“思”并不困难,如何让学生能够持续地、经常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进行思考、拓展,那就需要将“思”渗透到我们的课堂。利用“导学案”,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思”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在我校已初见成效,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