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孩子需要什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爱梅
教育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因此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但我们在积极寻求有效管理课堂、营建自主课堂的策略之时,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求、态度或预想。要有效地扭转这种状况,实现自主学习,我们必须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并且满足其积极的需求。
一、对学习氛围的需求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学习活动?有没有信心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以上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
1.平等
平等,即要求地位平等、尊严平等、对话平等。这种平等,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平等对话教学随着《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提出,已成为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学生渴望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它意味着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平等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2.开放
开放,即要求时空开放、评价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思维方式开放,从而形成开放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民主、轻松、和谐,学生敢于议论,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精彩的发言、思维的火花由此迸发而出。语文课中组织辩论,是使课堂走向开放的一条捷径。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可组织学生辩论“现在已有人预测,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会消失,网络教育将替代现有的教育方式,你认为网络教育和集体教育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
3.帮助
帮助,即帮助“问题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帮助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组成。“困难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了他们相对封闭、不愿张扬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往往很不自信,有时候也显得缺乏意志。据此,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所有人都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进而使“困难学生”在同学面前勇敢地抬起头来,在学习中变得自信。
二、对知识体系的需求
事实证明,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材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物质载体,它不是教学的“唯一”,而是“为我所用”的“半成品”。学生在最初获得这种知识体系时是激动的,但因获得过程中未经太多的努力,所以这种成就感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连同失去的还有他们对教材、对学习方式、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他们就像一个个点燃的“火炬”,新鲜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新奇的教学过程,才能点亮这些“火炬”,使他们自己发光,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借课内连课外
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重要事件等。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语文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及现实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满足学生对鲜活的知识体系的需求。
《三顾茅庐》一文学完后,学生一致认为刘备尊重人才,张飞鲁莽草率。就这一课而言,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已达到预期目的。但课本中的人物作为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我觉得学生对人物的把握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尾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三国人物精彩纷呈,性格复杂且极具个性,评价一个人只看一件事是不全面的,课后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三国演义》,然后再来谈一谈你对三国人物的了解。一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一个小小的“三国人物故事会”,孩子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凸现的张力,学生对读书感兴趣,这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也是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
2.借挑战萌创新
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创新。独树一帜的创新能给学生以极大的成就感,让学生自愿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比如学生学完《蝙蝠和雷达》一课,对仿生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便让他们用“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新发明,他们从不少科技书中了解到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启发;再如学了有些课文之后把它编成课本剧,学生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学习了课文编报后办小报,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插图和美术字,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取得图文并茂的效果。
教师借助教育策略来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动机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令学生心胸开阔、学习认真。当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学习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曾是被迫而来的时候,自主的学习环境激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他们此时已做到了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为知识的渴望而学习,为终生的发展而学习。
(责任编辑武之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