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探究教学的探索与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玉芬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最终促使学生养成一种学习习惯,这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最重要的内容。
  1 探究学习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安排的探究学习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喜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创设的探究情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要力求自然,最好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情景中主动感受到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 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备课可以从3个角度入手。1)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2)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3)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3 从观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所得,并且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挂图、课件等教具引起学生注意。如学习探究鱼鳍在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和鱼在游泳时各种的动作,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的现象,分组设计实验、操作、讨论:鱼在游泳时胸鳍,腹鳍、尾鳍各起什么作用?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结论正确吗?通过不同组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己便会总结,从而得出答案。再如观察蚯蚓实验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实验中有的学生就问了“为什么蚯蚓缺一段能再生”?此问题看似与课本无关,但实质上已渗透了生物进化。于是笔者先表扬该生爱动脑敢于钻研,并告诉大家:蚯蚓有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相当于脑的作用。因此蚯蚓缺了前端就不能再生,缺了一小段后端则能再生,并介绍了哪些动物有再生能力。而且动物越高等,再生能力就越弱。并建议学生课后自己做比较实验。学生听得聚精会神,不仅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的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4 巧设探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提出问题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而巧妙灵活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如学习“陆地生活的动物”时问学生: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鸟会在空中飞行,那你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吗?你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呢?此时学生都非常活跃地讲述了自己设计方案,再通过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而又理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广泛地联系实际,联系旧知识,采取问题导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杨店子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