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巴桑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要想生存下来并求得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地自我创新。要使学生做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巧妙设置疑问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营造民主氛围 培养创新精神
古希腊的普鲁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教师无疑是火种。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必须要实现课堂管理的创新,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废弃了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把座位有时排成“田字格”型,有时排成“马蹄”型,有时排成“T”字型……这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便于交流,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开放、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在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我又将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在创新的课堂里,我们都是学生,特别是教师要同学生一道发展,这就要求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教师必须要从象征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并把自己的视角由仰视变为平视,用尊重的目光审视一切。在课堂上,当学生答错题时,我会鼓励他:“没关系!试着再想一想,等你想好了再说,好吗?”;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我会和他们一样兴高采烈:“你真棒!这一点老师都没想到!”;当学生给我指出错误时我更是会诚恳地说一声“谢谢”。就这样,萦绕于学生心理上的人为压抑被驱除了,随之而生的是一种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在一节认识“面积单位”的数学课上,当学生们建立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空间观念之后,我让学生拿着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量一量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学生们可高兴了,顿时群起而动。可这时我发现有一个男生坐在那不动,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去量,他站起来说:“教室的面积太大了,可1平方分米太小了,向他们那样量,多费事啊!”我顺势问他:“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他非常自信地回答:“应该用一个比1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去量,我想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的单位!”我兴奋地说:“你的想法太好了!可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呢?”他一时语塞。这时,我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正在认真测量的学生们。顿时,教室里就又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争辩着。不久,“平方米”这个新的面积单位就被“创造”出来了。尊重走进了课堂,创新就会来到身边。平等扎根于心田,创新就会自然萌生。
三、创设交流氛围 在合作中创新
小学生具有喜欢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交流讨论,为他们创设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情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共同发现,共同创造。
1、鼓励求异 交流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能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7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改成一个长方形,宽是5分米,长应该是多少分米?这道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办法多,同时推出本组的最优办法,看哪组同学最聪明。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气氛活跃。大部分小组得到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7×4-5×2)÷2=9(分米)
解法2:7×4÷2-5=9(分米)
这时有一个小组又说出了第三种解法:7×2-5=9(分米)。我肯定了他们的思路越来越巧妙。最后又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他们的解法: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长变化而来的,正方形的一条边长比长方形的宽多出7-5=2(分米),就要把这2分米补给长方形的长这条边,长就是7+2=9(分米),同学们听了他们的发言立刻鼓起掌来。学生在学习气氛浓郁,紧张、活泼、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发挥了创造性。
2、突破重难点 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之间互相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挥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给出一个圆柱和与它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三个圆锥以及一些细沙,以小组为单位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同学们积极想办法,有的组往圆锥里装沙子再倒入圆柱中;有的组拿圆柱装沙子往圆锥里倒;还有的组把圆柱三等分标上记号,再用圆锥往里面倒沙子。不管用哪种方法,同学们都积极地配合,有的装沙子,有的测量,有的计数,再通过分析、比较,最后推导出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这一结论。
四、引发情感体验,体验创新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百格图中表示50%,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只要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4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