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建设有其特殊性,本课题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剖析,针对土木工程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相关学院教学诊改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260-02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界定
实训基地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学场所,包括實训场地及设施设备、实训指导教师、实训管理制度等。分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相当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与生产企业校企合作建设了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学贴近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来说,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的周期性,生产要素的不确定性,而教学安排有时间性,使得教学过程的实训进入校外实训基地有诸多不便。校内实训基地在试验验证性、科学研究性方面是强项,在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训练生产性技能方面有诸多不足。为此加强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核心是实训的项目、设施和环境具有生产性功能或能模拟生产,其次是实训场所应是学校能够主导使用时间或者是有完全的使用权的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功能:一是具有实训功能,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反复训练,提高师生专业技能;二是具有生产功能,可以承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或模拟完成生产过程;三是具有企业功能,体现职业环境,企业文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是:场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学校具有使用时间主导权,实训项目的生产性或模拟生产,实训环境的企业化,具有重复训练纠正错误的机会。
通过调研,目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校内实训都能突出技能性实训,但在实训时多是根据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实训材料是消耗型的,最终成了废品,没有经济附加值。同时学生的技能也是点状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生产技能。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生产流程训练学生技能,可以形成生产技能,还可以生产出附加产品(如混凝土构件、检测技术服务、设计服务等),产生部分经济效益。
二、土木工程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模式
1.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是由企业作为投资方,建设、组织和开展生产实训,学校提供相应场地并负责日常教学管理。企业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投入生产设备,并选派技术及培训人员到实训基地展开实践教学。订单式培养就是利用这种模式(比如施工企业注重现场施工员技能培养、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注重质量检验检测技能),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校负责基础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训教学,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通过这种订单模式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生产设备与市场接轨,技术不断更新,实践教师来自于企业,学生的技能直接转化为产品输出,不影响企业利益的同时学生能力得到培养。缺点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教学往往不够全面和系统,学生对生产链上的某个环节很熟悉,其他环节得不到锻炼。
2.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的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自身场地资源和专业优势投资建设,学校作为主体进行运营和管理。学校可以完全按照实训需要设计生产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对外承接一定的生产任务,既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又同时完成实训任务,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生产活动,能够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与社会生产不接轨的讲授式实践。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专业方面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增长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因此,学生生产性的实训锻炼可以保证教学更贴近市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能力与就业岗位更加匹配。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实训教学内容的生产性与市场接轨对实训教师要求高。设备和场地与行业的实际现状不符,运行和设备更新投入资金很大,学校难以承受。而具有先进设备和条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吸引企业的根本,企业有利可图,才能将生产项目和技术投放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
3.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共管)。该模式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的支持,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共同出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满足教学要求,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其优点是,学校可以投入少的资金,与企业共享先进仪器设备,企业也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场地优势,将其作为自己的培训基地,实训、生产、培训同步完成,同时还可以生产部分企业需要的产品(如小型混凝土构件、检测技术服务等)。缺点是,校企合作中权责利划分不明确,会影响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同时,由于校企侧重点不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会导致实践教学灵活性不足,学校重点考虑教学效果,这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益,如何做到互利共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建设规划初期,校企双方要充分讨论论证,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共同制订方案,组建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共同制定基地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共同制订人才技能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计划,课程标准,共同承担实训任务等。学校和企业明确职责,制定目标,即完成企业生产目标又达到培养学生目标。企业生产目标按照国家、行业统一标准制定,并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学生能力目标从岗位能力标准出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制定,并通过企业考核来检验和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达标。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为保证实训基地顺利运行,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将其教学、运行、管理等,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定。结合目前的教学诊断与改革工作,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应与ISO9000相结合,制定质量控制体系,让生产性实训在质量监控中执行,确保运行效果,使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根据ISO9000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层级目标,可根据企业对岗位要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生技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推选优秀毕业生就业的依据。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从企业角度出发,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对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企业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支付学生实习工资,节省劳务成本,同时学校给企业提供场地,节约了场地投资,同时企业也要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从长远角度通过实训平台不断培养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共赢循环局面。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为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训环境是真实的企业环境,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向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理论功底扎实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学习,提高技能教学能力,加深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训质量。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直接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参与企业生产、技术开发,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从待遇上给予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使学校教师愿意到企业中去学习调研,吸引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课。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好的平台,实训课程由单方授课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教师授课应以学生的主动接受为主,给学生思考和表达意见的空间,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开放实训基地让学生自主开发项目、开拓创新思维。
4.实训与技能竞赛结合。技能竞赛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应变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竞赛要求学校构建标准化职业平台,因此实训基地可将能够训练的大赛技能作为实训项目,通过行业企业技能能手的指点和参与,训练学生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操作规程。通过对职业能力竞赛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掌握符合国家职业技能的标准,同时,取得竞赛成绩也会提升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绍平,邹渝,等.高职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四川地质学报,2017,(01).
[2]张小华,臧大存.农业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