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作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构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共识,因此,“备学生”逐步从教师的备课环节中凸显出来。本文介绍了笔者在面向大四学生的《证券投资学》专业选修课上运用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课程实践,总结了调查研究法“备学生”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师生关系的经验、困难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备学生”;大四学生;选修课;调查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146-03
一、“备学生”的内涵与方法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学计划等四个方面,其中了解学生即为通常意义的“备学生”。总结现有研究,“备学生”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常意义上的宽泛地了解学生,包括“备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和已有技能四个方面;另一个层次是从关键突破点上去了解学生,包括“备学生”的学习困难、经验转化、意义建构和学习兴趣[1,2]。
为了实现真正有效的“备学生”,教师要避免闭门设想,要开展真实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方法[2-4]:(1)调查研究法。即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去调查学生和相关教师等多元对象,进而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普遍情况和个性需求。(2)作业研究法。即教师将作业批改升华为作业研究,对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记录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让作业研究的记录结果成为教师持续“备学生”的数据参考。(3)文献研究法。即教师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来了解学生,获得相应的教学思路和策略。进行文献研究既能保证教师采纳和创新前人的成功做法,也能够促进教师走出个人封闭的专业发展束缚,融入真正的超时空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二、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课程实践
基于“备学生”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在梳理“备学生”的内涵和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调查研究法进行了“备学生”实践,针对的是管理学院大四上学期会计学专业选修课《证券投资学》的60名学生。
1.调查研究法“备学生”实施的原因和背景。(1)改进教学效果的强烈动机。笔者曾助课《证券投资学》课程一学期,后独立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助课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虽然《证券投资学》课程是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上半学期的专业选修课,但所有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都要求上这门课,实验室使用的是WIND金融终端,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对于其以后的就业和深造都有较大的帮助。但由于开课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该时段绝大部分学生在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因此学生课程参与度较低,导致任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该门课程上对学生时间、教师时间和学院教学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担任任课教师后,笔者深切感受到,无论从课程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角度,还是从教学实验室建设巨大投入的角度,都应该在增强教学效果上花更大的力气,探索更有效的改进方法。
(2)改善师生关系的可行方式。笔者助课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在大四阶段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等原因,应付课程的情绪浓重,课程参与度不高,而教师又不得不采取点名甚至缺课率高的不允许其参加期末考试等方式来进行管理和考核,因此,师生关系不太和谐,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搭理老师、老师也懒得管学生的情况。笔者感觉到,适当“备学生”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设计与执行。为了尽可能全面深入的“备学生”,笔者从三个层次进行了调查研究:(1)全面问卷调查。通过全班性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籍贯、专业、导师、毕业意向、已修相关课程、本课程的需求等。(2)分层抽样调查。在全面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对存在出国、保研、考研、找工作等意向的四类学生通过分层抽样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四类学生的不同需求。(3)教师专题访谈。对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教学秘书、特定学生的导师进行访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已有知识和该课程的学习困难与可能的解决办法。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了解到,全班60人中,2人出国、10人保研、8人找工作(其中2人正在实习)、40人在准备考研(其中考外校的15人,考本校的25人);考研的学生中有7人在外上辅导班;绝大部分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的专业都是会计和金融,与《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的相关度极高,大部分学生愿意学,但由于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性的参与和放弃部分课程;有3名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挂科较多,是需要重点关注和鼓励的对象。
3.基于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基于调查研究法“备学生”获得的信息,笔者进行了如下课程教学和管理的创新:(1)与学生一起制定课程参与规则。学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规定是,学生日常课程参与度低于70%的,将没有资格参与期末考试。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往届经验,在第一堂课和学生一起制定了课程参与规则:出国和保研的学生课程参与度必须达到70%,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不得低于50%。有区别的课程参与度要求,学生都表示同意且愿意积极配合。(2)严格执行缺课请假制度。虽然放宽了对于考研和找工作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要求,但笔者制定了面向全班同学的缺课请假制度,要求学生在缺课前必须以短信、微信、邮件或假条的形式,向教师说明真实情况。笔者如此设计,有三个用意:一是想掌握学生的基本动向,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继续“备学生”,方便课堂管理和因材施教;二是对学生的督促,让学生知道教师支持其认真复习考研和努力找工作,在以缺课为代价的复习和找工作中,学生需要更加努力并提高效率;三是想通过学生每次的请假,引导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责任,与教师之间彼此尊重和信任,培养学生“靠谱”的品质。(3)课程中的考核和提醒。通过每节课的签到和请假记录,笔者建立了每个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档案,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前提醒参与度不够的学生及时补齐。这既是对课程开始时全班一起制定的课程参与度考核规则的严格执行,也是对学生“靠谱”程度的又一次考验,更是师生加强沟通的良好机会。(4)课程讲授内容与实验设计更有针对性。笔者在课程设计时,在保持课程连贯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增加了专题性的模块化的内容,让即使中途有缺课的学生也能相对容易的再次融入課堂,增加其持续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在课程实验部分,也尽量一对一的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继续在课程中“备学生”。(5)期末考核与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统计有资格参与期末考试的名单,严格执行课程初期制定的规则,保证公平性和教师的权威。对于个别处于课程参与度达标边缘的学生,其缺课时若有请假记录,则可以适当的给予课程参与认证。 4.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实践效果:(1)通过课程开始前和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持续用心“备学生”,极大的缓解了往届经验中相对“冷漠”甚至有些“紧张”的师生关系。“备学生”过程是师生真实交流、了解彼此需要的过程,课程全过程的持续“备学生”在师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得课程气氛轻松融洽,师生在有规则、有纪律且彼此理解和信任的和谐关系中参与课程,大大的增强了教学效果。(2)有效的“备学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教师教学热情大大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也显著提高,学生在課程参与、考研复习、出国准备和找工作等不同任务间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和平衡。(3)课程教学计划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也尽可能的与学生的工作实践、考研复习等方面进行了结合,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较大。期末仅一名学生由于课程参与度未达标,未能参加期末考试,其欣然接受了考核结果,并对教师在课程过程中给予的督促和关照表示了感谢。期末学评教满分100分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教师持续“备学生”的认可。
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经验总结:(1)“备学生”是贯穿课程全过程的活动,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师生关系的极为实用且有效的方法。在某些方面,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备学生”也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在“备学生”的过程中某些教学内容就有针对性的完成了。(2)持续“备学生”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尤其是大班课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更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融洽的师生互动,让教师的大量投入有了价值。(3)教师持续“备学生”需要相应的制度激励。笔者在采用调查研究法持续“备学生”的过程中感觉到,“备学生”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效“备学生”的实践却往往缺乏激励,通常是教师的“良心活”;若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激励,将有效“备学生”作为教师备课考核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备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已有技能、学习困难、经验转化、意义建构和学习兴趣等八个方面,主要方法有调查研究法、作业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法“备学生”的课程实践,笔者发现,深度有效的“备学生”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甚至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需要花费大量心血且缺乏有实质影响的考核,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被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所采用。除了就“为什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备学生的哪些方面”等理论问题不断探索外,实践中还应着力思考如何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让深度有效的“备学生”成为高校教师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发挥“备学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世春.“备学生”有效教学的基础[J].教学与管理,2012,(8):18-20.
[2]曾文婕.“备学生”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3):46-50.
[3]李桂杰.新课标下英语教师备课时如何备学生[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97.
[4]秦元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备学生研究[J].学理论,2017,(8):207-208.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reparing Student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the Senior Students Elective Courses Practice
CHEN Xiu-l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It is a consensus for teachers that an effectiv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tudents,teaching for learning,and aiming at student development.Therefore,"preparing students" is gradually highlighted from the preparation activities of teacher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uthor's course practice of "preparing students"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in the elective cours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or senior students,and sums up the experiences,difficulties,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promo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preparing students".
Key words:"preparing students";senior student;elective course;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6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