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课程教育不断的革新,社会要求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由此,需要教师从小对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就尤其重要了,它来源于生活的创新性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已知的范围,构建新的天地,创新原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既可以是自我能动性的体现,也可以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某位著名教育家也曾说过:“学习不是家庭作业,学习就像在旷野或森林里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说,学习是日积月累的提升,而不是一蹴而就。由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需要有一定的培养时间,长期下来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后,遇到问题动脑思考,就会成为本能反应。而小学科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思考、实践的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学生并不看重这类的教学体验,更别提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注重科学发展的国家,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及,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人们对于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要从小开展科学教学,为今后创新思维能力的使用奠定有力的基础。新课程科学学科的建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创新思维的条件。由此,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创新科学教学内容、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而且,学生有了创新意识,会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不断地利用已知知识,创新新事物,从而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此,人才在完善理论知识的学习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科学素养。然而,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对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中。因此,在基础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由于小学生比较天真、活泼,不够成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于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初中后期、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属于比较依附类的思维意识,但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学生依附类思维意识逐渐变成具体形象性思维,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会对事物进行独立批判、思考。由此,在学生思维最薄弱的时候培养创新意识,可以形成思维习惯,伴随学生成长。农村小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受城市电子产品及信息化的影响,更容易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呢?如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上,首先,教师要打造一个创新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如学习“三角形能旋转吗?”学生通过旋转三角形,明白旋转的奥妙。其次,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事物敢于想象,在想象中大胆创造,如结合现房屋结构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创造新型房屋。最后,由于农村的局限性,新事物的接触面也没有城市广泛,教师应结合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对于新事物进行了解,鼓励学生对于新事物进行想象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仔细观察细节往往能引出许多好主意,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节可能就是某些发明的源头。许多著名的发明家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的,比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如空调在城市中显而易见,但在农村教室、家庭中,还是以吊扇为主。对此,布满灰尘的吊扇难以清洗,清洗时,需要把它的风叶拆下来清洗,洗干净后再重新装上去,工序烦琐,更不是人人都具备这组装能力,可是不清洁它吧,一不卫生,二不雅观,三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那么如何清洁呢?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设想,最后设计了简约式吊扇清洁器:学生在圆柱木棍上装了两把小刷子,两把小刷子相对而立,可同时清洁吊扇风叶上、下两面的灰尘。圆柱形木棍既抓得牢,又舒服贴心;其次,两把小刷子同时清洁风叶上、下两面的灰尘,省时又方便,两把小刷子同时清洁;最后,指导学生在刷子下面还加装了一个环形承托盘,它可使上面清扫下来的灰尘直接掉到承托盘上。如此一来,学生在使用时,就不会被掉下来的灰尘弄到眼睛,也不会掉到地上,弄脏地面,造成二次污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对生活感兴趣的人,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魔力。
3.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的结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科学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能在实践中论证理论,在理论中思考实践内容,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大脑思维不断地转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由此,要实现科学,就必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本条件。学生不仅需要充实的科学知识庫,还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并运用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可以提供一些实践中论证理论的实验,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思考、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掌握理论知识的使用,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对此,也可以开放式教学,把课堂搬出教室,引导学生在社会与大自然中实践科学,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4.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创新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是欠缺专业知识的引导。因此,教师在展示优秀创新作品时,边讲解作品必不可少的原理作用,边鼓励学生在原理上创新作品,并指导他们参加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如:科技创意与发明大赛、小小科学家竞赛、国际创新邀请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类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农村小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知,还鼓励了学生的创新行为,加强其创新的自信心。
三、结语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又道远的过程,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奠定学生的科学基础,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科学的教学,本就在农村教学中,不被看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新墩小学 广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0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