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和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今社会的变化巨大又迅猛,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有时还很尖锐和突出,学生自然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导致社会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性影响。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似是而非,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脱节,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表现,以加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要研究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而更加务实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唱“主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是中心。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则不学。教完全支配了学,控制了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样的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要想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沟通,是互动,是交往,是合作。所以,新课程背景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大胆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来,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学习方式上,我尝试过让学生参与课文的板书设计、单元试题的命题、辩论主题的设计、组织辩论赛、课堂小结、时政热点的点评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目的,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和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只有在课堂上让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互动交往,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政治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衡量它的效果最终的尺度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多变性、可塑性强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多元社会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这极大增强了目前思想教育的难度。我们学生在接受教师正面教育的同时,会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当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教师一定要耐心,切忌动辄训人,对学生一时模糊认识要分析、宽容、关心并谅解,当然也不可以迁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在“知、情、行、意”上下工夫,设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同时,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與时俱进,才能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等,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2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