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是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和远规划,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发展的定义。
【关键词】新教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理念
1.体育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合理的体育教材,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1.1注重科学性
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可供教学利用的时空条件,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的体育器材、锻炼设施和师资力量。
注重与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具体现状和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能够逐渐理解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锻炼和将来的工作、生活与发展联系起来,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希望自己在体育锻炼上有所长进、有所发展、有所成功。
男生更喜欢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跳高、投掷、足球等;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的体育活动,如健美体操、跳高跳远、跳绳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
教材的选择与安排应注意自身的系统问题,既要注重某项运动与教材的连贯性,也应注意该项运动与教材的适应性,应处理好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标准,使选择的各项运动项目教材在时间、层次、范围、规则的安排上科学、合理。
其次,在选择体育教学教材时应注重知识性。体育教育教学一定要以基础教育为主,也就是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它能够体现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校体育教学设备现状,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正确选择锻炼方法和锻炼项目,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1.2注重实用性
所选教材应与学生的专业特长相适应,对不同培养专业、不同爱好、不同培养计划的学生,可采取单向突破的方法进行学习与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学习知识、加强锻炼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3注重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教师应巧妙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比赛活动,以赛代教、提高技能水平,丰富学生的业余和专业体育生活。
2.体育心理
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新课程改革理论,抓住学生热爱体育专业的心理特点,就能铸就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常的体育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很多爱好体育的学生会在课外加强锻炼,增加活动量,如长跑、跳高、跳绳和打兵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赞扬和指导,肯定其积极锻炼的主动性、兴趣性和专业性。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具有上进心、兴趣心和好胜心,体育教师应把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鼓励的方式采取当众表扬为宜,这样能够调动更多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充分激发群体喜爱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烈的自尊心能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积极进取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当有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时,体育教师不可当面点名,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适得其反。
重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好奇心与模仿心理。体育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学工具、精炼的解说语言、准确的示范动作指导学生,讲解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要领、实质与核心以及动作、方法和神态,让学生在看“热闹”的过程中看出“门道”,由模仿“升华”为“学习”,由“强迫”转变为“偷学”,这也是体育教学指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防止学生对体育课程、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产生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部分学生会因不能适应某些动作而害羞。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应给予解说,也可以要求学生下课后“私自”锻炼,或指定体育委员(相互要好的学生)给予指导,不要强迫,以免引起学生不满而与老师发生冲突。
3.体育特长
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要高于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给学生发展的动力和努力的空间。
3.1创新模式,培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注重发挥个性、创意教学,强化学生锻炼个人特长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目的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现阶段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模式采取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是打破传统观念上的教学模式,以往的体育课是在上课时由体育委员把体育器材领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导致学生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起不到培养和刻意培养的目的和作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则有效改善了此局面。
3.2发挥特长,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可指定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为“小老师”,由其分别指导某项体育活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素质教育注重个人特长,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爱好、身体、文化和思想等素质不尽相同,掌握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能力也不相同,再加上兴趣、愿望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应打破常规、单向重视、独立培养,彰显个性优越性,使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中均有特别技能者脱颖而出。
3.3制定计划,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相輔相成的,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体育课程顺利发展的捷径。体育教师当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全面掌握,详细记录,为制定详细、实用、合理的体育培养计划收集好第一手资料,把体育技能过硬的学生归类、把对不同体育项目爱好的学生归类、把对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归类,做到心中有数,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全面提高、共同发展。一个班级的学生是各种思想、文化和身体三方面素质指标各不相同的个体组成的集体,培养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一线教师倾心观察、“刻意”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3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