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微课应用到教学里面。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打造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课堂。基于此,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借此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运用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微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微课突破重点;利用微课创设生活情景这几方面着手进行,以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别进行介绍。
一、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逻辑思维,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有待开发、培养。因此,教师如果还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基于以上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优势,将教学内容融合于丰富多彩的微视频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并将复杂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微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特性”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之初,我将备课时准备的课件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到学生眼前,课件中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片。伴随着课件的播放,学生的注意力纷纷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很快,课件就播放完毕了。学生议论纷纷,我及时将课堂氛围进行了调整,并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准确地说出哪个是三角形。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哪个是三角形。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又向学生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三角形?”随着问题的提出,有的学生说:“交通标志、警示牌。”还有的学生说:“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等。”也有的学生说:“金字塔、火箭、楼顶等。”听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我说:“同学们,你们真棒。看来你们对三角形都不陌生,今天我们要更深层地研究一下三角形。”接着,我便带领学生进入了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还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微课突破重点
微课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课前同样可以应用。课前预习中,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点时,心中难免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他们不知如何区分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难点知识。基于此,教师此时就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前预习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还能为他们指出学习的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能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上课之初,我借助PPT软件呈现出一幅菜市场买菜的场景,并让学生在观看菜市场里面的人都买的什么基础上,思考他们花了多少人民币,人民币的颜色、大小等区别。随着我的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将课本中的重点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呈现到了学生的眼前,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利用微課创设生活情景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微课通过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死板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有趣的内容,不仅能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做好课件,在课堂上恰当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魅力,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上课之初,我将准备的课件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微视频中有:台秤、磅秤、弹簧秤、天平秤、人体秤、电子盘秤、1个2分硬币、一袋食用盐、一袋砂糖、一本书等。并让学生观察课件中都有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调动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为学生制作、展示微视频,可以有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申安军.“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高效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7(8).
[2]陈华山.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