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润物无声,教学有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教学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是思维,可是思维却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评价,只利用练习题或者一次次的考试就能实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通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力求讓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有痕迹,以此成为及时分析学生思维的契机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
  关键词:有痕迹;思维;数学
  一、有痕数学的提出
  教学相长,老师们都知道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老师教的有机统一,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组织、引导的配角。大家都能按照新的课堂模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享—汇报交流)来展开数学教学。大部分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过程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在总结概括的时候,很多学生却难以全面合理表达,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只是“凑热闹”而已,独立思考和讨论并没有真正在他们的思维深处留下痕迹。因此,我主张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通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力求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有痕迹,以此成为及时分析学生思维的契机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
  二、有痕数学教育理论溯源
  数学新课标提到:要提升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数学素养,为现实生活提供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要想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学生的思维深处留下知识发生、发展的痕迹,才能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有痕数学教育的主旨阐述
  有痕迹的数学教育主张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通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力求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有痕迹,以此成为及时分析学生思维的契机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这里的不同方式如何体现,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实现:
  1.精心设计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留下思维痕迹
  留下学生思维的痕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1平方厘米有多大时,可以拿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让学生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1平方厘米。学生找到许多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仔细看1平方厘米有多大,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反复几次后,再请学生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画在纸上,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进行比对,比比谁画得最接近标准。通过运用找一找—想一想—记一记—画一画—比一比的一系列活动,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脑海中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点点思维痕迹一一留在了学生头脑中,学生的思维无疑得到发展。
  2.重视设计反馈质疑环节,引导学生有效小结,留下思维的痕迹
  数学课程应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彰显特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归纳概括、优化验证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重视反馈质疑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有效小结,留下思维的痕迹。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时,学生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数的组成分一分,教师逐一给以肯定。但是明显圈一圈、画一画不是最优办法,这时如果教师直接否定的话,部分学生是不认可的。若增加一个反馈质疑环节,将数字58改为98,学生会发现,当数据太大的时候,如果继续用画一画、圈一圈等方法,解决问题非常慢,所以当穿珠子是10个为一组时,用数的组成分一分解决该类问题最优。学生在反馈质疑环节中,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具体活动,给足学生产生质疑的时间,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会致力于寻找、创造、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在课堂上随时诊断孩子的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看得见,有痕迹的。在学生的思维深处留下知识发生、发展的痕迹,才能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只有真正促进思维的学习,才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数学学习才能真正成为“思维体操”。
  润物无声,但我希望教学的过程中,能留下学生学习、思考的点点滴滴,所以,教学是有痕迹的。综上是我对有痕迹的数学教育一点粗浅、狭义的总结,当然有痕迹的数学教育,不止是面向学生教学提出,还应包括教师。如果教师要想不断成长,就要做到凡教过必留下痕迹,写反思、写随笔,务必让自己教过的每一节课留下痕迹,这才是有痕迹数学教育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杨四耕.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