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美术活动中分组材料的投放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美术活动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可以打开思维的大门。本文阐述了大班美术活动中分组的投放策略,旨在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成长、发展。
关键词:大班 美术 活动 分组 材料 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201-01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需求也都各有不同。分组活动是一种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给到孩子们不同的选择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孩子们不同发展的机会。秉承着以幼儿为主,让孩子自由、自主的理念,在美术活动中,要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孩子打开思维的大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现不同的作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学校不是一个模具厂,精心设计的内容不应该成为束缚孩子们的条条框框,要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有不同的发展。本文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从而有选择地挑选适合的操作材料,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自发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动,更好地将分组活动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1.1 孩子需要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教师组织活动前往往会翻阅书籍,而在真正的实践中,由于孩子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事、物等,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样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孩子的能力有限,不够达成教学目标,而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漏洞式的,必须要为他们补全他们所缺乏的,才能够帮助他们发展更上层的。
一次,我将瓦片、画纸、蜡笔、记号笔、颜料等投放在区域中,其中有一块是绘制过的。一开始孩子们觉得好奇,纷纷尝试绘制瓦片。可是第二天,这些材料就没有人去碰了。我问浩宇,“你昨天不是玩的瓦片吗?为什么今天不玩了?”浩宇告诉我,“瓦片高高低低的,画起来一点都好。”我说,“可是我们用刷子就不会高高低低的画不到啦!”说着,我领着浩宇还有几个小朋友一起尝试,才发现好多孩子都不会用颜料。
大班的孩子喜欢颜料,且根据年龄段,他们应已经会使用颜料,但我们班的孩子由于很少使用,所以给他们材料,他们却没办法操作。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多次提供颜料,并试着引导孩子们使用。慢慢的,孩子们对颜料越来越上手,在很多不同的材质上,他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更能够在作品中去表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1.2 孩子需要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兴趣是一切的老师。当我在区域里放下刮蜡画的画纸之后,我就发现了这件事。孩子们以前没用过刮蜡画,可是当拿起签子,在纸上一刮,大家都非常的喜欢,觉得很有意思。除了投放材料,通过观察来发现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跟家长的沟通,跟孩子的谈话,来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更好的去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2 我们可以给孩子什么
2.1 满足大部分孩子的需要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给每一个孩子一份不同的材料很难做到。因此,我尝试了分组活动,这样可以保证在每次活动中,提供不同种类的三到五种材料,让孩子可以对自己的作品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在选择这三到五种的材料的时候,我根据孩子需要的、喜欢的材料来提供。由于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喜好,我尽可能选择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大部分孩子不怎么使用,但是又颇有兴趣的,降低难度投放,就像我们班孩子对颜料的使用。这样当材料投放下去之后,孩子们能够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最想尝试的材料,随机分组,合作或独自来完成一些有意思的作品。
2.2 通過引导提升孩子兴趣
当出现新的材料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比较排斥尝试新的材料,或者觉得新的材料很难,不愿意去尝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师可以在活动中帮助孩子解决材料问题上的难点,或者提起孩子兴趣的点,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到孩子。
另外,通过对材料的示范展示来吸引孩子的兴趣,针对不同的材料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比如颜料,通过照片,激发孩子对色彩的兴趣;如水上花,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孩子发现操作的有趣;如撕贴画,可以通过成品的展示,简单的步骤图来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
3 怎样让孩子再提升
3.1 再多去尝试一种
活动结束后,将材料重新投放到美工区。因教学活动时间限制,孩子们只能选择一种材料进行活动。但是将材料再投放,孩子就可以去尝试新的材料。如,在活动中,孩子使用了果壳贴画的方式完成了活动内容,而另外几组,还有水粉画、蛋壳贴画,棉布拼贴画,这些都可以在孩子去区域活动中得以完成。而当孩子害怕、畏惧新的尝试时,老师也可以适当的激励幼儿去尝试。
3.2 更适合孩子一些
面对活动的成果,再思考是否真正适宜。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材料不是孩子能力所及的,而是在孩子能力之上,又不会太过于难无法操作的。而确定这些材料是否真正适宜,在实践中很明显。过于简单的操作材料,没有难度,在孩子操作中就会发现:孩子非常快地完成了作品。过于难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可能会出现:长时间完成不了,又或者是完成的作品很混乱。
对于过于简单的操作材料,可加入第二种材料来提升难度。而对于那些过于难的,我认为可以将主题简化,多次分解多次尝试,找最适合孩子的方式。
大圣人孔子曾说“因材施教”。由于现在的教育限制,针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去设置教学内容确有难度,但如果超脱孩子的需求进行教育,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地去观察、去实践、去沟通、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合理的运用分组活动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给孩子去选择他们所喜欢、需要的东西,从而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抽丝剥茧的过程。需要继续在实践中寻找路径,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多次尝试去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努力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提供给孩子他们真正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沈建洲.幼儿美术教育的美学启示——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感[J].学前教育研究,2002(05).
[2] 周洁.构建大班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