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古诗词的特点出发,提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特点;鉴赏方法
  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人知识、情感、意志趋于成熟与定型的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语言凝练、以形象感人、讲究格律等特点来展开古诗词教学。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类别和特点;了解名家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如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晓畅等;并积累不同的诗词题材,如爱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等。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后,再指导他们进行具体的赏析。
  一、 结合背景,把握情感倾向
  《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才能跟随作者的思想轨迹,领悟其所要倾吐的心声,才可产生共鸣。
  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生活穷困潦倒,急于在政治上寻求一条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连连遭遇到当权者的冷遇。他逐渐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预见到盛世下隐伏的危机。了解这样的背景之后再来读《春望》,就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抓住诗眼,把握感情基调
  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是关键。大部分标题都暗示了诗的主题,如出现“送”字,表明是送别诗,常常是表达真挚感情、离愁别绪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常常表达出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字,则常常抒发出思乡怀人之情。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眼是“狂”字,作者极力描绘自己的狂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抓住这个“诗眼”,我们就能容易地抓住词人昂扬大气的情怀。
  三、 捕捉意象,理解志与情
  意象是作者主观感情体现在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就是意境。因此赏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其背后的内蕴,并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从中表达的感情。然后再作整体感知解读,体会意境。
  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景观类的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这样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植物类的如“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刘禹锡《竹枝词》中这样写:“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而行为类的如“凭栏”,多为思念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就这样写“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再如“吹奏笛、笙、箫”,则大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写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下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常用意象的通常含义,形成认识,在鉴赏具体某一首古诗词的时候他们就能联系上下句来归纳一些特征,从而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四、 品析技巧,体会形象
   (一) 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常会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将作者的情感形象地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品析这些修辞的运用,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也就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黑云”“金鳞”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敌人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白居易《观刈麦》则将农民的辛勤劳苦与自己的不劳而获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则将花鸟人格化,国家分裂、国事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形象地表达出亡国之悲以及诗人的爱国之情。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二) 表现手法
  诗人常用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则化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观沧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浩大气势,借以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则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五、 品析字词,感悟诗境
  作者将自己的万千心绪凝于简短的诗词之中,这就要求他要用上凝练精准的词语,所以我们就要学会赏析这精妙的词语,有两方法来指导赏析。一是换字法。如让学生将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过”等。学生经过比较就会发现这个“绿”字有色彩感和动态感,同时它又化不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二是情境分析法。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孤烟升起,夕阳落下的景象,说说人身处其间是什么感觉,然后再品析一下“直”“圆”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让他们学会根据自己所掌握和积累的诗词知识去有步骤地鉴赏古诗词,不再对古诗词鉴赏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重溫最美古诗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黄惠民.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师道,2005(12).
  [3]马河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师版),2007(4).
  作者简介:
   刘冬年,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九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6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