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教学在“语用”道路上的问题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在之前长期“内容分析”的影响下,教师必须心怀语用意识,定准目标,关注文体特色,尊路而教,珍视学生主体,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用意识;文体特色;言语形式;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告别“内容分析”,让课文这个“例子”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反思当下的阅读教学,仍有“教内容”的痕迹或“为语用而语用,忽略不同文体的分类教学;忽略学生情感体验。”等问题,如何变“教内容”为“学语文”,践行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心怀单元意识,定准目标
  崔峦老师曾强调:“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学习汉语文字的课,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语文意识”、“语用意识”。所以我们必须弄清两个问题:1. 教什么?2. 怎样教?在之前长期“内容分析”的影响下,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往往存在误区。例如《搭船的鸟》一课,下面请看两种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一种: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
  第二种: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写,学会作者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很明显第一种仍是侧重了内容,第一种才关注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其实在统编教材改变了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模式,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突出,不用老师费力地去摸索,力求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每一篇课文都是为实现单元语文要素服务的,所有我们老师要心怀单元意识,定准教学目标。
  《搭船的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整个单元以“观察”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一)五官观察——看(动作)
  (作者不仅留心观察了翠鸟的外形,还观察了翠鸟的什么呢?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1. 指名读:描写翠鸟动作的句子。(学生小结:作者看到了翠鸟捕鱼的样子)
  2. 聚焦“动词”想象画面。
  (师:我发现翠鸟捕鱼由一连串动作组成的,是动态的, 你能找到表示翠鸟捕鱼的动词吗?生:冲、飞、衔、站、吞。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3. (播放翠鸟捕鱼视频)指导朗读,感受动作敏捷。
  4. 小结:(郭风是五官开放的旅行者吗?) 你看,翠鸟捕鱼就这么一小会儿,郭风却看清楚了,还记录了下来!正是他通过用眼睛仔细观察,才发现翠鸟捕鱼时的美, 那就是——动作如此敏捷!
  (二)学会观察,完成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围绕单元主题“观察”展开教学。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课件、视频、实物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中。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学生了解到作者对翠鸟外形、动作的细致观察,初步学习到观察的方法。最后进行课堂小练笔,读写结合,突破“尝试动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某一物”这一单元目标。
  二、关注文体特色,彰显实效
  长期以来,我发现老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只思考“这一篇”课文应该这样教,那篇课文那样教,而没有关注到“这一类”课文应该怎样教。纵观小学课文有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散文、小小说等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言语形式,在教学处理上也应有侧重。如果我们忽视了文体的不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都会是一个样子,导致“千课一面”。如果我们在阅读不同文本时只注意到内容信息、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的不同, 从未发现在语言风格、结构体式、思维方式上也有鲜明的区别,那么,阅读的趣味和品质也就折损了一大半。
  教师的理念、方向决定着一节课究竟教什么,怎样教。比如说明文《鲸》一课,往往让学生关注了鯨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忽略了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去说明的。又如写人的文章,容易侧重感悟人物形象而忽略表达方法的运用。就如之前一老师上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主要通过师生合作读、配乐读,读出舍己为人无私无畏的老汉形象,然后激发学生情感,走进老汉内心,铭记老汉精神。乍一看有朗读,也有小练笔,看起来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际上还是侧重于内容上的感悟。
  《桥》这一课的核心语用是什么?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关注文体的特点。《桥》是一篇小小说,读小说,就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因此此课的核心语用目标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大家请看另一老师执教《桥》教学片断:
  回顾全文,感受小说构思的巧妙
  老师与学生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洪水部分,学生读老汉的部分。
  师:明明是写老汉,为什么写那么多洪水?
  生:可以反衬老汉的大无畏精神。
  师:读到最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结尾才交代两人的关系?
  生:让人意想不到
  师:这叫巧设悬念
  师:下面这篇文章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写法,请阅读《身后的眼睛》……
  这教学片断看出老师关注文体,并通过质疑,拓展阅读,举三反一,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特点:1.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2.巧设悬念,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三、发现言语形式,遵路而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三条思路关系:一是文章中固有的思路;二是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时的思路;三是教师执教的思路。叶圣陶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一般文章,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遵路而教。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对小学六年的教材有一个全盘的了解,特别是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本的表达方式。纵观整个小学语文的教材,许多课文的构段方式和文章结构都是总分或总分总的表达顺序。根据文本的特点,我们可以尊路而教,训练学生思维,为初中学生学习议论文和高考时训练为“围绕一个主题或观点有条理地阐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略读课《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在细读文本时我发现文本在言语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在写这三件事都是这表达模式:在叙述事情时候设计悬念,然后发表作者的议论,总结作者的发现。于是就有如下的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了解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二)品读句子,体会喜爱之情;
  (三)运用写法,进行练笔。(总结写法,练写片断。)
  1. 整篇课文处处体现了作者一家对这只松鼠的喜爱,作者是通过写这些事告诉我们的。
  2. 同学们一开始那么快找到三件事,文中是有关键的句子提示的。我们一起找找。
  出示:
  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它想晾干了留着给自己过冬。
  原来,松鼠把这些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了。唉,它是从森林里来的,住在我们家里,还保留着老习惯。
  这几件事,我们读起很有趣,它的写法上是有特色的。
  师:叙述事情时,一开始设置悬念,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吸引我们往下读,后面才总结,点明我们的发现。
  板:叙述+议论(总结发现)
  3. 出示小练笔:我们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你和动物相处的一件事。
  特级教师王菘舟指出:读需要理解“言语秘妙”,写需要运用“言语秘妙”,所以文本中的“言语秘妙”就是实现读写互动的支点。发现文本言语形式,小结写法,进行练笔,培养和发展學生的思维。教在构思,教在建模。
  四、关注主体体验,践行素养
  在“语用”理念盛行下,却出现为“语用”而“语用”,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祖父的园子》一课,一位老师在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后就直奔十六自然段,让学生发现这段的语言特色——“反复”。看似“关注语用”,但课上完了,总觉得学生好像还没走进文本,我们关注学生学什么没错,关注语用也没错,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还没体验到园子的趣事就去研究写法,这显然不行。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实践与生活体验相连接呢?这就是我们要关注“谁在学”“怎样学”的问题。我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必须有角色的体验,或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因此,这位老师进行了修改,进行第二次的试教,请看:
  1.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还做了很多趣事、傻事,请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谈谈体会。
  2. 老师把这些趣事、傻事改成一首小诗,我们来读一读。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大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浇菜,我就浇菜;
  (1)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
  (2)在祖父的园子里,“我”还会做哪些傻事?用上这个句式说一说。
  祖父( ),我就( )。
  (3)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感受到什么?
  生:自由、快乐、无忧无虑。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自由、快乐,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3. 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句子也跟这些句子结构相似,请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1)段式仿写:园子里还有什么东西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请用上“愿意……,就 ……的句式。
  (2)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3)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谁能带着这份自由、快乐的心情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园子里动植物的图片,创设情境,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作者特别的言语形式,这样教学就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邓仕建. 浅谈有效的阅读教学[J]. 语文课内外,2018(7).
  [3] 王崧舟.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诗意语文[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