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公共管理课程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知识学习的过程都应当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因此情境的生成或创设对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具有关键作用,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或促成情境的创设。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主体经验的契合,公共管理丰富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情境的生成或创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了公共管理课程的案例情境创设、理论情境创设、历史情境创设、时代热点情境创设四种情境创设策略。在课程评价上,应紧密结合情境创设和学习过程的具体环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评价主体参与,对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整体、综合和系统化评价。
  关键词:建构主义;公共管理;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C-0003-05
   一、 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与公共管理课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教育理论。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提出,并在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等学者的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是外部客观实在的反映或模拟,恰恰相反,知识是从人们的基本经验中创造出来的,是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或事物的理智的模式,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有意义和结构。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依靠教师将知识由外到内地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1]
   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协作与对话、意义构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师生关系的颠覆性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提供者—接受者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合作与参与关系。作为合作者或参与者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氛围,帮助学习者主动顺利地推进知识意义的构建。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都应当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因此,情境的生成或创设对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具有关键作用,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或促成情境的创设。只有在成功生成了情境的条件下,特定的学习者才能较为顺利地与其他学习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推进合作,进行分工协作、对话交流、资源共享等团队活动,在自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对新旧知识信息进行编码,最终完成知识意义的重构。[2]
   公共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上,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的特征,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公共管理特别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从课程教学的角度看,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与建构主义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首先,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主体经验的高度契合。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但情境體验无疑是以学习者现有的主体经验为起点的。在公共管理教学上,其内容多是贴近个人生活的公共事务,如教育、医疗、卫生、房价等。这些内容本身并非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相反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少为他们累积了一些直接的“感性素材”,同时,在科技时代触手可及的新闻媒体报道更为便利、迅捷地为学习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间接素材。
   其次,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情境的生成或创设。公共管理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异常丰富庞大的专业知识信息库。公共管理课程的性质又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世界视域中紧抓时代热点、焦点、难点和前沿问题,这些无疑为教学提供了一台充满时代气息、丰富多变,并且永远处于运行状态的“信息发动机”。与此同时,公共管理实践性、应用性的特征决定了案例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作用。公共管理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教学过程中能采用的素材与现实生活或者精心编织的案例几乎用之不竭,这为公共管理教学提供了又一大重要的知识信息源泉。这些异常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情境生成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共管理丰富的知识信息为情境创设、生成提供了稳固的资源来源,有利于教师遵循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更有利于促成学习意义构建的高效情境设计,保证了情境创设和生成的质量。
   二、 公共管理课程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案例情境创设
   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案例教学指的是以明确的教学目的为指引,经过精心编制创作的故事或基于真实的事件进行描述和适度再编排的故事和情境,通过学习者的讨论、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因其突出的写实性、生动性和典型性,已经成为广泛运用于公共管理教学领域的一种突破传统教学,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意义的内化构建与学习者个体的社会日常生活情境不可分离,学习的具体内容镶嵌于情境中,学习者借助于情境环境才能认识镶嵌其中的具体内容,这与案例教学的教学特点完全相符。案例是对真实情境的模拟和重现,它需要再现公共管理实践中涉及的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原则与原理、操作规程与方法、管理效果与效率等具体问题,依托公共组织人员的对话与行动描述,图表和数据呈现,必要的艺术手法展开和推进情节,这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技巧性的情境创设。
   在案例情境的创设中,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功能,进行案例类型的甄选,进行必要的案例编制甚至案例创作以确保案例质量,引导并能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主题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形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教师应紧扣主题选取或创作高质量的案例。其次,在课堂学习中集中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案例情境呈现,学生自主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分析,鼓励小组利用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现和总结小组讨论的观点和论据。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政府部门、食品生产者、消费者、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共治条件、共治机制形成等关键性问题。最后,要进行课后系统总结,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出食品安全应如何推进多元共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归纳应从整体和框架层面进行一定的反馈,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总结归纳的技能。   (二)理论情境创设
   理解理论是公共管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准确理解关键概念、思想发展脉络和方法论。经典著作是公共管理重大理论成果的载体,公认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公共管理学科最好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各个层面问题思考的最佳思维方式和最成熟的思想结果,是公共管理学大师们的智慧结晶。德国诗人歌德就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因此,理论认知方面的情境创设必然依托于经典著作,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为学习者还原理论情境,明确经典理论针对的问题,抓住关键概念和逻辑推演的过程与结论,弄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进而能整体把握理想思想的发展脉络。阅读经典不仅能为学习者还原理论情境,也是学习公共管理绕不开的一项基础工作,尤其是当“快餐式阅读”“眼球效应”已经成为信息爆炸时代学习者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时,选择阅读最值得投入精力的经典著作是学习者在时间投入和获取专业信息上“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相对而言需要更高的参与度和引导能力。教师需要事先挑选好公共管理中的经典著作并提前为学生规划阅读进度,在课程伊始,经典著作的阅读书目就应当下发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确保阅读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经典著作,教师给每组提供阅读指南或者旨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导向性问题,并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进行阅读讨论和总结。在讲课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重要理论时,可以安排学生汇报相关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尤其要针对核心问题、关键概念、逻辑推演、现实意义等以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总结。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也应当保证适当的参与度,纠正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偏差。总体而言,理论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对经典著作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对理论知识的累积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重大理论,体会其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三)历史情境创设
   尽管公共管理课程涉及各主题,如公共管理环境、政府职能、战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法治等,偏重于对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聚焦,相关问题的历史演变发展只是作为部分主题的背景知识出现在教材中。但事实上,每个问题的历史演进历程对理解当下的问题现状至关重要,尤其在一些特别重大的公共管理主题上。例如,权力制约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推进的政府管理模式改革,政府管理模式演变等。如果离开历史谈论当下现状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断层,就无法掌握相关问题纵向发展的脉络,更加无法理解公共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创设和还原历史情境,让学习者能充分理解政府职能演进、战略管理形成历史、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形成和推广,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等公共管理重要问题的发展史,自主形成对公共管理发展规律的认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完成纵向的知识发展脉络的累积和构建。
   有多种手段可以还原和创设历史情境。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视频呈现、图片材料、历史资料等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形式,重点展现某个重要问题演变的社会环境、市场条件和政府行为。例如,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进行这个主题上,必须要了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社会背景的变化,特别是大众民主的发展、公民自治和公民社会的崛起,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活力的示范效应,政府治理中面临的财政、效能与信任三大危机,正是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对政府管理理念和实践造成了重大冲击,促使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政府治理新模式,这样才比较容易理解管理模式的改革为什么朝着民主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绩效化的方向推进。可以安排几组学生收集并用上述多种形式展现相关的历史拓展材料,例如撒切尔夫人政府管理的改革、里根总统改革措施、某一特定的非政府组织活动、跨国公司与政府管理效能的比较,80年代高福利制度下普通家庭生活状态等。结合丰富、感性的历史素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触碰”到这一阶段的西方政府在行政实践中面临的政府内外的压力和公共管理改革进行开启后的改革力度,从而从纵向的时间和逻辑演变的层面上构建起对公共管理改革的历史条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认知。
  (四)时代热点情境
   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理論与实际密切结合,服务社会建设,历来都是公共管理学中的重中之重。从民众的关注领域来看,公共管理也长期都是公众舆论关注度最多的热点领域。例如,2017年进行的对过去一年的互联网舆情分析,在报刊、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微信、App七类媒介形态中,总体上,网民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治理的吐槽大幅减少,对于政府和体制更为拥戴和支持,构成了正面舆论的强势。但是,公共管理依然是舆情事件最多发生的领域,且舆情压力指数已经超越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聚焦点,位列第一。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类法令、政策、规章以及执行的方式方法是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热点事件数量达到228件,占比达到38%。因此,无论是紧跟顶层设计还是从民众舆论回应的层面看,聚焦时代热点是公共管理中一项特别重大的内容。学生是7.51亿中国网民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占到了网民总数的24.8%。创设时代热点情境,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具备深入分析讨论热点问题的能力,是公共管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当下公共管理领域产生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切身感受,因此,相对而言,时代热点的情境创设较为容易,也更能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可以从问题还原入手,通过讨论、视频、图片、情境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还原热点问题的产生,进而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探究的能力。作为协助者的教师需要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能“以小见大”式地将问题还原引导学生过渡到对公共管理领域一些经久性的格局更高的重大问题的思考上,例如,通过对共享单车使用、美甲师等级评定、微信朋友圈的应用等情境呈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政府职能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定等相对宏观、抽象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热点问题分析的方法,提升问题讨论的能力;二是在一些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上,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回避,又要注意价值观的导向,没有定论的问题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也容易使学生对政府政策和行为的评价产生偏差,教师本身要具备引导学生化吐槽为正向力量的能力,在情境的创设和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 多元化課程评价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公共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期末考查的形式,即学生在期末时上交一篇课程论文作为最终的课程成绩判定依据。尽管与试卷考试的形式相比,课程论文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因学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的应付行为导致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随意摘抄各种网络资源便可“高效”完成课程论文,用曾经完成过的其他相近课程的论文二次上交作为本门课程作业等等。外加上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专门对学生进行课程论文写作方面的引导和训练,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和纠正学生的应付行为。因此,这种形式的考核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让学生产生这种考核比试卷考试更为简单的错觉,进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期末考查简单应付,导致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到位,知识迁移困难,综合能力的形成更无从谈起。
   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设计对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测量实际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通过教学反馈确认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从技巧层面上来说,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应科学灵活、便于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学习的“情境性”、团队合作、对话交流、资源共享、自主探索等知识意义重构中的要素,实际运用中的情境教学法也不仅仅限于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同时也需要贯彻其他要素,以建构主义的整套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因此,课程评价体系的主体不应当仅仅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评价的内容也不应当仅仅只是针对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而应当结合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活动,综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精力投入等;在评价的方法上,宜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动态、整体、综合和系统的跟踪和反馈。
   多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需要教师追踪到每个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建立学生个体化的评价信息档案。总体而言,要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和具体评价内容上科学设置评价比重。过程性评价应当和情境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在案例情境引导的教学中,可以对以下关键性的过程环节进行评价:案例集中分析(教师评价)、学习小组组内案例讨论(小组内部互评)和学生自主总结(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理论和经典著作引导的教学,过程评价可以设置在以下环节:学生组内阅读讨论和总结评价(组内互评)、学生对相关经典著作主要内容汇报(教师评价为主、组间互评为辅)。历史情境引导的教学评价可以体现在小组为单位的历史拓展材料搜集总结和呈现两个环节(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时代热点情境引导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的问题还原呈现能力和方法自主探索为主要评估内容的问题探究能力评价(小组组内互评)。
   四、 结语
   经过几轮的教学推进,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模式在笔者的公共管理课程中日益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逐步优化,与未实施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也更加科学化。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度,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难以消除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的现象;难以消除或降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因素对学生互评的影响;情境创设的难度整体较大,对一些学生较为成功的情境还原对另外一些学生而言未必是良好的主体体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优化情境教学模式,是下一步要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2]沈秋欢.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专业导论课课程设计——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课”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1).
  责任编辑:王新国
  Abstract: I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situa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lear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so the generation or creation of situ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for learner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eachers is to guide or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of situ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corresponds to the learne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e abundant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or creation of situ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four strategies are explored, namely, case scenario creation, theoretical scenario creation, historical scenario creation and hotspot scenario creation. In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we should closely integrate the specific links of context creation and learning process, give priority to process evaluation supplemented by summative evalu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multi-evaluation subjects to make dynamic, holistic,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public management; situational cre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2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