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组织教学积累的经验,从构建多维结构实践创新体系、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机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三进”、“三结合”实践模式、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习基地五个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152-02
一、引言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性任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产教融合水平、著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成为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1]。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率先提出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紧抓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形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实践能力尤为重要[2]。从现行的学校课程实施上看,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具体实践应用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相关专业的理论性学科课程设置为主,专门的实践应用课程设置却很少,其组织形式更多的是以专题讲座或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多数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双师型教师资源紧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迫使教师角色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但是多数高校任课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自身没有太多的实践应用经验。
3.在解决高校应用性人才缺口问题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学校在制度管理上的支撑力度依然远远不足,长久以来,学校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落实大多停留在“口号喊得响,步子迈得小”这一尴尬地步。
4.学生实践能力和意识不强。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浪费”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对学校举办的各类实践活动兴趣寥寥。再加上实践应用是一个连续而又繁杂的过程,多数学生即使有实践应用的想法和热情,在缺少系统地培训和指导的情况下,仍然无法独立处理在实际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与实践
1.构建多层次实践创新体系。为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提出构建多层次实践创新体系。采取设立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管理的“创新类实验室”和“工作室”的方式,从大一新生开始选拔一批基础扎实的学生进行精英化培养。结合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的思路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构建了“基础、应用、创新”三层次[3]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指导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在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发明创新项目。2012年度获批大学生科技发明创造基金3项,总资助金额1万元;2013年度获批大学生科技发明创造基金11项,总资助金额3万元;2014年度获批大学生科技发明创造基金15项,总资助金额4.9万元。
2.建立课赛结合机制。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鼓励学生实际参与学科竞赛与实践创新活动,实现以具体教学为基础,以参赛为外来力量,促进教师从教学内容安排、授课方法以及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我校积极贯彻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参赛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水平与特长自主构思完成作品。为激励学生参加竞赛,赛成绩直接与所学理论课成绩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增强实践意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比赛上获得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4项的好成绩;在2013年参加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实践创新作品评选活动中,共上报5项作品,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同时还获得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组织奖各1个。
3.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教育实践环节是师范生师范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将教学实践的重心进一步向中学转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顺应中学教育的实际以及教改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利用学院的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以及“物理创意实验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历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华夏杯”、“东芝杯”和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第二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共派4名本科生参加:1名学生获一等奖,2名学生获二等奖,1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4.积极推进“三进”、“三结合”实践模式。2014年开始我院实施导师制,推行“三进”、“三结合”,鼓励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研究团队与教学团队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掌握实践技能,我们大胆提出了组合实验教学人员的设想。改变专职专用的单一实验人员的构成模式,组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同时,我们对实践题目的选取紧密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例如“杂质元素对MnFePSi化合物晶体结构、微结构和磁热性能的影响”是目前我院教师的一项国家级课题。该课题的实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部分:样品制备、材料结构表征以及性能测试。而给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中就选取了材料的机械合金化制备方法、金相显微镜的使用、XRD和SEM的测试与分析以及材料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测试与分析。实践题目的选取综合考虑了样品制备和材料分析方法的统一与连贯,前一个实验的结果可能就是下一个实验的佐证。这种由孤立的、单一性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转变更好地激励了学生创新的科研热情。
5.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习基地,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连接。为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实习基地。目前已经与TCL电子集团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东鸽电器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呼市七中、呼和浩特热电厂等建立了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进入学院实验室进行实习,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拓展了专业实习的方式。在校外实习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单位进行实习,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内蒙古师范大学顺应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趋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将其作为学院发展的重大机遇,从多个角度出发,逐步解决了课程安排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自主性不强,培养制度与实践平台紧缺等问题。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的覆盖面不足。由于学生的课程比较多,学生只能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些实验需要大量连续时间才能得到结果。(2)实验经费不足。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可以从教师的科研经费中支取,但学生自主选题的创新实验,经费来源仍是问题。(3)学生实践作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与实际应用接轨,需要积极寻找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连接,形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创新联合机制。
参考文献:
[1]吴中江.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马晓玉.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64-366.
[3]刘美玲.参赛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5,18(5):175-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5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