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抑郁症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名高一女生到医院心理科问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服药后效果不佳,医生建议进行心理咨询,遂来学校心理咨询室求助。心理教师经面谈发现,该生在学习压力、亲子沟通、人际交往等多方压力的刺激下,不断暗示自己有心理问题,进行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查阅和确认,从而形成一种应对当下困难的心理防御机制。经过三次心理辅导,效果比较明显,停止吃药,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关键词〕抑郁症;学习压力;亲子沟通;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5-0055-02
首次接触小晴(化名),是在接到班主任电话之后。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小晴進入高中之后,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自己会在网上查看各种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高一上学期期末,她觉得自己的状态很切合抑郁症,于是自行前往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中度抑郁。本学期开学后,由于心情持续低落,便在周末再次去医院,得出的结果是中度抑郁症。她很担心,不敢告诉家长,只告知了班主任。
班主任了解情况之后很担心,便将事情向学校汇报。学校经过研讨,通知家长接她回家调整几天,并按照医院的嘱咐进行治疗。
母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任何惊讶的反应,但小晴不愿离校,和母亲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哭着不愿意回家。母亲脾气比较暴躁,生气之下说出“你不想读就别读”之类的话语,最终在班主任的调节下,小晴同意回家休息两天。
返校后,小晴主动找到心理老师,说医院诊断自己是中度抑郁,并开了不少药物,但是家长认为吃药会影响大脑发育,故不让服药,自己也感觉吃药之后上课犯困,无法正常学习。纠结中前来求助。
一、抑郁的背后
我在接触中发现,小晴思维活跃,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目光有神。经过了解,小晴的睡眠一般,饮食正常,人际交往正常。整体给人的感觉不像是抑郁症患者。
带着这个疑问,我了解了她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过程。原来,小晴经常在网上进行抑郁症的心理测试,并查阅抑郁症的症状,对于抑郁症测试的题目和症状比较熟悉。同时,去医院那天正好和家人发生了口角。
于是,我判断小晴中度抑郁症的诊断有失准确。原因在于:一方面,小晴熟悉心理测试题目之后,可能通过答案的选择“操控”测试结果;另一方面,小晴就医前曾和家人发生口角,应激之下的情绪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会希望自己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小晴看起来刚好相反,她似乎在向所有人宣示“我得了抑郁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问题的真相
小晴聪明伶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年级前几名,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很多,考试排名在中等。同时,家长对她的期望很高,周末安排了各种补习班。慢慢地,小晴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周末回家的体验几乎和在学校一样,无愉快感。同时,她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仅仅关注成绩,为此和父母发生过多次争吵。
在这些现实问题的刺激下,小晴不断暗示自己有心理问题,不断进行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查阅,从而形成一种应对当下困境的心理防御机制。与此同时,“确诊”为抑郁症后,她的确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更多理解和关心,这让她在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一个对抗父母的好办法。
三、积极应对
了解小晴“抑郁症”背后的原因之后,我制定了辅导策略:(1)向小晴普及抑郁症的常识。(2)鼓励小晴改变亲子沟通和周末补习的模式,尝试做一些程序上的改变。比如自己做饭,去补习班的路线尝试做一些改变。(3)和家长沟通,告知小晴的压力、情绪感受以及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让家长给孩子更多的支持、理解和陪伴。
经过三次咨询辅导后,效果比较明显,小晴停止吃药,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反思
该案例中,学生的确没有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只是在缺少家庭温暖、学习压力大等多重负性事件刺激之下积累了较多的负面情绪,需要找一个“出口”;加上该生在网上对心理问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测试,影响了诊断结果的真实性。
在很多前来咨询的高中生中,很多为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孩子升入高中之后,一些父母依然用之前的成绩排名来要求孩子,但是现实情况是,通过小学、初中的层层选拔,学生进入更优质的高中之后,学习竞争更激烈,考试成绩从之前的名列前茅落到中等甚至靠后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少家长无法接受这一客观事实,将学习成绩落后归因于孩子不努力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盲目地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慢慢地,学生发现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心中的委屈和苦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也没有合适的途径宣泄,慢慢就会对学习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热情消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并以各种各样的“症状”表现出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贵阳,550001)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6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