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科男的成长启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日读了《墨金人生——美国院士彭赐灯自传》这本书。彭赐灯先生1939年出生于台湾南部的苗栗,毕业于台北工业专科学校,短暂工作后去美国留学,先后获得采矿工程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留美工作三十多年的科研与教学历程中,有28年担任西弗吉尼亚大学采矿工程系主任,先后获得了几十项成就和荣誉,发表学术论文达300多篇,并以在煤矿开采领域这一今天能源价值并不优先的行业的工作成就,获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通过阅读较为清楚地了解了一个工科男从求学到工作,到取得巨大专业成就的过程。其中有关攻读专科、硕士和博士的三段学习经历很有意思,这里说说在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学习的一段。作者初中毕业后直接考入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就读,该校尽管只是一所专科学校,却也是台湾当时排名前十的大学,招的是初中生,所以要读五年。大三的时候,有一门课——《采矿概论》用了英文原版教材,里面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偏偏任课教师的英文一般,课讲得也糊涂。因此作者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把教材译成中文再发给大家以便学习。大量的设备专业术语不容易弄懂,他多方努力辗转找到美驻台新闻处,发现了两本专业英文杂志,杂志对他的帮助非常大。进一步,他循着专业杂志上采矿设备广告的线索,向原厂写信索要说明书或使用手册,以获得更具体的英文资料,很多厂商热情地邮寄资料给他。个别厂商委托销售商上门拜访才发现他只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学生,而不是设备潜在的购买者,想必极为失望。作为工科专业学习者,他从那些英文说明书或手册中学到了大量的术语、零部件构成、设备构造及其应用等知识。这段情节让我深刻地领略了一个积极学习者是如何以高标准的学习要求自己,积极跟进学习目标和内容,寻找各种学习资源,组织同学互助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经历。叙述虽然简单,但如果加上必要的真实生活情境还原,一定是非常非常精彩的。
作者工作之后,延续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他在毕业后进入煤矿工作以后,发现了大量的现实问题,而他没有止步于发现,而是思考如何解决。正是寻找资料解决问题的契机,开启了他此后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生新旅程。博士毕业后他留在美国矿业局下属研究机构工作5年,之后转入西弗吉尼亚大学,后来担任采矿工程系系主任达28年,把一个极度落后的采矿系的实力带入了美国专业排名前五的水平。刻苦加钻研,他自述自己量身定义了什么是业界知名、国内知名和世界知名的个人专业发展历程。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技术课程的思考。一个优秀工科男的学习自叙,真实地呈现了技术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技术课程中,学习目标与学业标准是否有驱动作用,是否激励学生向深度学习,学习资源的支持是否到位等,是学科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和追求的。优秀者如彭赐灯先生一样自己从学习资源不足中成长出来了,而大量一般素质的学习者却需要教师有效的支持。
近日与本地学科同仁谈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技術知识储备和拓展,有教师感慨道,如果长期忙于浅技术主题的教学,到后来就会成一个技术理解肤浅的人。如果技术教师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技术实践支撑,那么对学生的学习支持不足的问题将会大概率存在。即使留学美国,彭赐灯先生也在书中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博士导师是斯坦福大学的)是不合格的。这实在应该令我们引以为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