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的中学生德育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迅猛崛起的背景下,青少年学生无疑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受到了比书本知识更加广泛和强烈的网络信息的冲击。网络时代不仅对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而且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认清互联网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冲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育网络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互联网+”;中学生;德育模式
   一、 基于“互联网+”中学生德育现状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多元,思政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围绕“互联网+”的要求,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德育教师要广闻博记,涉猎各科知识,不断积聚相关学科的知识,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抓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潮流。为此我们的德育学科的一线老师们必须懂得学无止境是当代社会的必须,把自己当成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用较强的进修能力、勤思考的风尚和高度的科研教研能力武装自己,积极促进中学德育教学实践往前兴盛。现阶段我国中学德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际存留的困境很多:如教学方式落后,过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方式,教师重视德育理论和德育概念的理解,轻视德育理论的运用,将理论知识束之高阁;忽视学生的意义学习;仍有教师完全依赖于静止的教材,不能赋予教材以生活气,忽略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吻合程度,在落实课堂教育时,不能将学生代入现实情景中去,影响课堂的实效性;德育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均缺乏创新,缺乏教研意识和科研意识,与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相违背。因而提升中学德育教师工作能力具有紧迫性。
  二、基于“互联网+”中学生德育的必要性
   (一) 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老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战力,国家和社会都委以较大的希望。在课程改革全球化的今天,老师们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一线教员们的规范化发展有了更广袤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不只是受教育者的成长,教育者的成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紧部分。一线教员们在积极参与“互联网+”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和教研科研水准,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提升中学德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方便于一线教员们向专业化方向靠拢。
  (二) 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传道解惑,是中学德育教师的本职,因此提升中学德育教师工作能力,如将教材与生活实践统一于教案设计,使得中学学生在德育学科学习中能更好地磨炼意志,培育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素质,理性精神和创新能力。德育老师要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学习理论常识,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引社会实践,完成知、行、信的统一。
  三、 基于“互联网+”中学生德育的建议
   (一) 认识“互联网+”,反思“互联网+”
  在改革早期,理解“互联网+”理念是为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树立全局观念,全方位认识新课程改革,为全新的德育课堂的实施做好理论准备。中学德育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与课改理念存在许多矛盾对立的地方,例如:教师以往在讲解德育生活部分民主选举时,主要采用教授法,将理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内涵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打包传送给学生,而新课程的要求是除了让学生会区分这四种选举方式以外,还要让教师给学生创造环境,模拟选举过程,给予学生“如果我是候选人”之类的题目去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认识选举方式。如何按照课改理念去设计教学,转换原有教学模式,化解新旧教学方法矛盾冲突,将“互联网+”理念真正贯穿于教学活动,需要在最初就树立起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信念,把握“互联网+”理念的内核。把握内核需要德育教师们积极找尋路径,领会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熟识新课程改革的纲领;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研讨和讲座,去分析改革对自身要求有哪些,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改革进行到现在,教师树立动态观念,对“互联网+”的理念当时常更新,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德育学科特性,反思并改进自身教学,对“互联网+”充满热情和信心,避免改革初期热情高涨,热情一过的惰性思维。
  (二) 教学需统一理论与实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重要原则。注重德育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经常埋怨思想德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有较多不吻合存在偏差的地方,追根溯源其实是他们在进行教学时远离了学生生活,对“互联网+”的解读过于浅显。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时政,联系社会,把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新闻等与课堂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时政,关心时事德育的同时可以用所学去分析时事德育,分析社会问题与矛盾,从而培育学习者由表及里,看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的能力。总之,实施“互联网+”要在求实基础上求新求异。如高中德育经济生活部分生产决定消费对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分析理解概念时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时效性较强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乐园只有在建成并正式开放后我们才能买门票去消费,因此顺利导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让学习者主动应用已学理论去分析社会中的经济现象,进而升华受教育者的理论学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师应当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从实践出发,找寻师生双边都适合的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使得教学过程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帮助学生运用德育理论分析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华继师.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6(8).
  [2]范源清.网络时代职校德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培训,2006(3).
  [3]胡成广.对网络思想德育教育研究热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
  作者简介:
   周永信,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8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