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互联网+”;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076—01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技术、智能终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技术和设备创新,推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形态、教育方式的演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和原有的课堂形式。特别是当今生活中网络设备和移动终端的无处不在,使得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趋向于海量式链接。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在基于人工智能、优质资源共享、机器人技术、互联网思维等新技术应用必将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新助力,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变革,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变至今天“互联网+”背景下主动式接受知识的新局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移动设备为终端的移动学习(M- Learning)
   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实现终身学习和自由化学习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利用智能手机、Tablet PC、学习机、PDA等现代移动终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针对特定的问题,可以在任何地点、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远程学习。运用信息化移动设备可以适时地提供学习内容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提供高效的帮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需求进行分类,也可以以定制应用的形式,通过学习内容的内部相关性快速找到分享的已有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成为真正的“主人”,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此外,还可以用手机、掌上电脑参与微课堂形成交流和互动,查阅资料,并能完成有效的评估等,使这些移动终端真正成为学习的“助手”,进而实现移动学习。
   二、泛在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學习(U-Learning)
   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相比较,它更加自由化,以“互联网+”支撑下的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可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取信息,真正做到学习无处不在,沟通无时无刻。这种无缝学习建立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之上,更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不管学生在哪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多样化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创造、储存、再现、传播等,达到提高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自发性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学生课内外的学习,为学生的自发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将学校和日常生活的每个学习过程有效链接起来,打破了学习界限,随时随地将学习融入到每天的生活当中。
   2. 进行碎片式学习,把一切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利用。采用碎片式学习方法,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利用网络搜索功能,一点一滴像剥洋葱皮一样,一层层剥离开来,需要哪片,就学习哪片。然后,根据问题把所有的碎片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组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进而形成新的知识框架。这样课内外学习会更有效,更有利于知识更新,便于解决问题和达到能力的提升。
   三、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B-learning)
   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将多种教学设备、教育工具混合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多种课堂中,通过一些电子应用创设情景,将学习技巧与学习资源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它不仅在指导、激励和规范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混合式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力量,将资源尽可能多地整合到一起,方便“一体化”的学习。同时,也可将网络学习与课堂传授有机结合,发挥优势作用,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
   四、将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的轻松学习(E-Learning)
   本学习方式就是以游戏化方式进行学习,关注了学生的体验,改变了学习中带来的枯燥和乏味,为知识的获取增添了乐趣,非常适合现在的学生。轻松学习将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营造一种“体验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乐在其中。通过线上设置关卡、游戏闯关等活动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生既能体验胜利的成就感,又能激起学习知识的乐趣。现如今一些学习软件的开发,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可供学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面使用学习App、作业帮等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学生融入在学习环境和有趣的游戏中, 通过模仿现实的规则、竞争机制的设计和获取奖励,寓教于乐、学藏于玩,激励每个学生持续性学习。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时注意力与过去完全不同,每一位同学兴趣非常浓厚。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轻松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