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记载人类历史、民族繁衍的重要方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我们的国语——中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同样也吸取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的精华,汉语的流传和记载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良性的变化,之所以有这些变化是因为汉语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所贡献,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经验和见解,希望能为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汉语教学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理念;科学发展;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17-01
《龙文》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画叠成双,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侄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思路到敦煌。
先人时炎黄,子孙血一样。
这让人如痴如醉的歌声,让人忘记我们所居何处,也让人了解了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伟大的民族孕育了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这酝酿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所创造出的语言精华,他们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我们伟大的和谐社会和辉煌的社会主义新篇章,孜孜不倦的奉献和圣洁的信仰,造就了藏家儿女的纯洁心灵,他们不但是为自己可爱的家鄉和优秀的民族谱写历史,同时也在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汲取精华,描绘神话。作为一名青海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我对这个给予我谱写人生繁华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为这块圣洁的故土有着仰慕之意。这里有可爱的孩子,这儿有团结的人民,这儿也有热爱伟大祖国的忠烈之士,他们在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做着润物细无声般的贡献。在漫漫的教学路上我总结出了一些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新理念,望本人的这些见解和理念能够为我们少数民族乃至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帮助和指导。
一、汉语教学思路的转变
怀想当初,揣着满怀豪情和一腔苦心志来到这个袅袅依偎在隆务河畔的同仁县,心想将自己的所学技能无所保留的传授予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同时也希望能为这片净土的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难耐的誓以愿违,我渐渐的发现这里的孩子汉语基础太薄弱,同时新的教学方式也很难解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和文化逐步一体化的时代,知识和汉语教育教学教学方式更新极为迅速,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在日益加深,其交际能力在世界舞台还是在国内环境中都是不可代替的,掌握汉语基础和交际能力是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其中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是学好汉语的基本。过去的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多次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能让少数民族同胞能够更好的掌握汉语知识,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然而,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将学生的自主学习避重就轻的给搁置了,这无疑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解决这一现状的主要条件是学校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和课内资料书籍,但是我所在的青海省同仁县属于一个贫困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得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请求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对拓宽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的知识面能够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所以,我们提出的新思路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以学生为原则,大力开展新型的教育方式,从教师的伴学到学生的自学和乐学,循序渐进、入木三分的开展启发式教学理念。
二、汉语课本的命名浅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语在民族历史的记载和生产经营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少数民族的很多生产经验和民族文化对汉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少数民族的仁人志士也为我们汉语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秦汉开始,很多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对我们汉语的发展添砖加瓦;到元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中华,创建《元史》,编写《列传》等等,都在潜移默化的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其次,“汉语”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汉语,又称中文、国文、华文,是中国话的俗称;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我们的“汉语”课本命名为“国文”“中文”或者“华文”,我想这样更能提高我们中文的亲和力,因为从命名上我们更能直观的看出这是我们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同时更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略以拙见,望秉中华之祥气,集民族之顺意,安社稷之邦,扬中华之本。
现代中小学教育渐渐已成为社会教育关键阶段,对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想我们教育方式的转变可能应该从教育的初衷来改革,如果仅以教书为己任,那么我们可能已经落后于现代教育理念,所以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养成更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于社会,奉献人民。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