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1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数学交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間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和理解。因此,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交流环境,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前提。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营造良好交流环境的良好举措。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数学交流。除此之外,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独立人格。
二、训练学生良好的交流语言
数学交流主要是以数学语言作为载体,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根本。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进行“说”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同样也可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但是需要教师设计好语言的阶梯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忆更加牢固,且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以教学“平均分”这部分的内容为例,假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假设三年级一班有48个同学要分组进行烧烤活动,现在要将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有几人?”在这个问题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并找出问题与条件,抓住这个应用题的关键问题。在此之后,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解决这道题的思路,让学生在口述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语言。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作为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为除数这个原则列出算式“48÷6”。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将日常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之后再将其转化成数学算式的过程。在两次数学语言的转化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渐形成,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三、精心设计交流的内容
数学课堂的交流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工教材,确保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交流。通常来说,概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为主,那么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概念让学生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并且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而计算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说出算理以及计算顺序等。从教学的结构来看,导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启发学生交流探索的过程与方法等等。
以教学“倒数的认识”这部分的内容为例,当学生在学习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关键词,如“乘积”表明的是一种运算,是乘法;“1”表明的是结果;“两个数”指的是数量;“互为”指的是两个数数量直接的关系,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倒数这一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重要性,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1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