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共情”生成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共情”是同理心的理解,指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共情”有利于引领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创设课堂教学“原生态”。但与罗杰斯所强调的课堂“共情”有所不同的是,历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三重“共情”,即学习主体与“过去”的“共情”、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相互“共情”、学生在协同学习中实现生生“共情”。
一、复原历史语境,创设古今“共情”的“原生态”
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就无法神入历史,无法产生同理心的理解。在讲述《百家争鸣》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子目时,教师一般讲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通过孔子的言行和当今社会实例解读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贡献,进而得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孔子和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但无法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孔子的崇敬,难以实现“共情”生成。
基于此,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子目教学中,笔者以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标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尝试复原“丧家狗”出场的历史语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从孔子出发走向“孔子”。
“丧家狗”出自历史文本《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据文本语境可知,郑人从相貌出发,把孔子称作“丧家狗”。但孔子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另有深意。在教学中,我又结合当时历史事实语境,解读“丧家狗”的深意。从孔子在鲁国任官,推行“礼乐”失败入手展开历史叙事,讲述孔子55岁开始,带领弟子踏上周游列国、推行礼乐仁义的道路。前后十四年中,他们先后到过卫、宋、陈、蔡、郑、楚等国,一路奔波,凄凄惶惶,却始终未得任用。通过重点讲述孔子“困于陈蔡”、子路和隐者桀溺的对话、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凸显孔子在困境中的坚持理想抱负的伟大品质,进一步升华了“丧家狗”的内涵:“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从历史的文本语境到历史的事实语境,最后升华到历史的精神语境,一个真孔子跃然纸上,学生对孔子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孔子的遭遇更加同情,对孔子的精神更加钦佩,达到与古人“会睹”的境界。
在教学中,通过对史料的完整性解读,复原多重历史语境,设身处地的“理解”历史,与“过去”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是“共情”生成的重要途径。司马迁曾有“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感慨,足见神入历史的功效。“共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历史品质。
二、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师生共情的“新生态”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打断学生的发言,“并设法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就不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反之,当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尊重主体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展现真实的自我,教师也能够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并始终对学生的问题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学生立于同一境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真实互动中实现“共情”生成。
在讲述“日本明治维新”时,因受到日本侵华历史的影响,很多同学对日本心存偏见,所以在学到美国黑船叩关,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同学们都拍手称快,认为日本那么坏,活该如此。学到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不仅没把佩里当作侵略者,还将其作为开国的恩人来纪念,不仅在横须贺市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还在当年美国黑船登陆的地方,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培理上陆纪念碑”。在佩里公园,每年都要举行民间自发纪念活动——“黑船祭”。很多学生就对日本的举动嗤之以鼻。
作为教师,批驳学生的观点轻而易举,可学生内心深处能接受吗?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角色。对于学生的上述表现,我没有高高在上进行说教,更没有否定和批评学生,而是仔细倾听学生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且对学生的想法表示理解和尊重。
然后,我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告诉学生:“对于日本人的种种对中国的侵害,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对日本的很多做法我是非常不认同的。”这样,在师生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共鸣”,课堂氛围瞬间发生转变。接着,我表达了对解决学生问题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再摆事实,从近代以来中日面临的共同处境入手,说明了美国入侵日本和日本入侵中国一样,都是帝国主义行径,并且堆积大量事实告诉学生日本纪念佩里的深层意涵,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
三、创新协同学习,创设生生共情的“新形态”
课堂协同学習是指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协同学习作为“互相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的,这种对话式的交流以倾听为基础,“倾听”更有利于对方的情感抒发,更有利于感受对方的情感,更有利于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共情”。
课堂协同学习设计一般有以下几步:第一步:分析并拟定学习的共同愿景;第二步:建立学习共同体;第三步:创设问题情境;第四步:开发学习策略;第五步:学习中的角色互换;第六步:教师点评与学生反思。
在讲述八下《抗美援朝》一课“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子目时,我通过协同学习设计来实现生生之间的感情共鸣。具体案例如下:
1.拟定学习共同愿景:以“学习英雄身上的光荣传统,争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学习愿景。
2.建立学习共同体:对全班45个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优劣搭配,分成9组。 3.创设问题情境:魏巍,一个著名的作家。1950年底,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2000年,在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的记着采访了魏巍。谈及《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为什么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你能寻觅到这种感受吗?
4.开发学习策略,通过角色互换,增进认同。设计如下:
学习阶段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阅读文本阶段①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指的是哪些人。
②小组内部成员互相讲述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的故事。
③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最可爱的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品质。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文本学习中增进彼此的感情沟通,在讨论中达成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基本观点。
佐证文本阶段①以小组为单位,观看视频《上甘岭战役》,利用移动终端搜集黄继光的资料,来论证黄继光是最可爱的人。
②归纳、总结并讲述黄继光的故事,进行组内汇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搜集历史证据的意识、掌握总结归纳历史的能力、提升讲述历史的水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在彼此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
创生文本阶段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以黄继光为中心编写剧本。
②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剧本。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凝聚了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情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剧本,有利于在体验式学习中实现角色互换,分享认知,产生心理共振。
共情升华阶段①观看视频《放开那历史·特级英雄黄继光》。
②观看视频《抗美援朝老兵:我们什么都不要,只要祖国知道我》利用视频,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深升华自己的感情,由感动走向崇高。
5.教师点评与学生反思。小组为单位,撰写“自我报告”,汇报学习结果。通过“自我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协同学习的效果。
通过对该子目的协同学习,学生感动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自我报告”中,到处都是深深的感情流露,在“谁是最可爱的人”、如何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等问题上,产生了近乎一致的认同和整体的感情共鸣,学生的情感在“悲痛”中走向“崇高”,学生的灵魂在“共情”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總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共情”生成是培养学生神入历史、理解历史的关键,是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增进师生、生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关键。“共情”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术语,有必要进一步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有必要进一步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在适切的“共情”生成策略下,寻找历史的“原生态”、建构师生关系的“新生态”、建构生生学习的“新形态”。“共情”生成,既是常谈,又是新论。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