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初中物理实验课外延伸的可行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把物理课堂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说引导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
山区中学,受各项外部条件的限制,教师该如何创造条件把课堂教学和物理课外实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物理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和途径,是进行物理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手段。初中物理课堂学习内容多,教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教师对课本中涉及的實验往往避重就轻处理,让学生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结果造成了学生对实验不重视,扼杀了学生的动手实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物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
物理课外实验的延伸,为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认识规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布置学生课后运用多种测量方式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样,学生既巩固相关的物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的作用。
二、物理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外实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学习课本书面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接受得比较快。
比如,教了《声音是什么》后,进行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台简易的电话,第二天让学生展示成果,并说出简易的电话的工作原理。学生独立完成简易的电话,一方面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产生较强的成就感,更积极投入到物理课堂的学习和实验活动中;另一方面,还能让部分胆小、畏难的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主动地参与探究。
三、物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集体完成的。而课外实验,主要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必须在外界环境受一定制约的条件下完成,要收集相关信息,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人和事进行交流、分析,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归纳等,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各种能力都能在实验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比如《浮力的应用》教学,学生学习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课外,实践自制“潜水艇”。有个学生自制“潜水艇”就很有意思: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这个物理课外实验,对课本知识继续探究,既能使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
四、物理课外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都与我们的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认真观察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同样不缺少物理实验。课外实验通常在家中进行,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知实验现象,同时,也可以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主动性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比如,让学生回家把筷子放入半杯水中,看能发现什么。第二天上课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主动性。又如,安装家庭照明电路的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山区课外实验,很多条件还不成熟,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指导和督查,及时了解情况,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
总之,课堂教学需要课外实验进行补充,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课外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实验。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就一定能克服山区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物理世界。
责任编辑 罗 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8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