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实施,“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更为头疼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教学课程之一,与其他课程相同,被“学困生”的问题所困扰。语文阅读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需长期的学习与不断的积累,同时学生需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再经过不断练习,最终实现学会阅读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教学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困境,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有效策略;学困生
  
  一、 前言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业应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阅读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差异,传统的统一进度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显然不符合实际教学情况,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差异,久而久之,造成阅读能力的不足,进而影响阅读教学。因此,解决学困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促进班级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 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学习的问题
  (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状况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日常教学中,诸多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忽略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从而造成了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及时、熟练地对阅读技巧有所掌握,导致阅读能力差,且随着课程不断地增加,阅读能力下降严重。而学生在学习时,由于缺乏阅读技巧,从而缺乏阅读学习的耐心,产生抵抗心理,不愿意积极配合教师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教师不能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爱好进行细致教学
  语文教学工作较为烦琐,受到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影响,若教师对学生了解缺乏,则影响语文教学。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将精力投放于一些学生中,对其学习动态尤为关注,对“学困生”的阅读爱好与学习特点不予考虑,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缺乏耐心,在该学生遇到困难或未能取得理想学习效果时,往往语言刻薄,使“学困生”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阅读学习的排斥心理,严重者出现放弃学习现象。
  (三)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使课堂没有活跃的学习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我国,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讲述课本知识与阅读文章为教学安排,使整个教学课程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单调,缺乏活跃的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兴趣。
  三、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学習
  (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由于其个性、学习习惯等基础迥异,使其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每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速度,使“学困生”减少。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需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还需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不可忽略其个人情绪与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阅读过程中信心满满,使之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对于“学困生”,教师还应当充分了解其兴趣爱好,在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阅读结构,可以将“学困生”较为喜欢的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的部分内容,使其课堂的注意力提高,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其个人阅读能力,掌握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逐一攻克,最终促进“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 教师丰富阅读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以“任务型”为教学重点,侧重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模式开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更容易对枯燥的课堂内容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以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为主,在自我学习中发掘学习的乐趣,产生兴趣,最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此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良好,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
  (三) 关注学生内心,充分尊重学生,考虑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内心,了解其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关心与鼓励,不能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对学生产生态度偏差,不可忽略成绩较差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其出现进步时应给予表扬与奖励。尊重学生,在学生出现理解偏差时,使用委婉的语气耐心地进行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充分考虑其感受,避免对其自尊心产生伤害。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无论问题的难易,教师均需耐心讲解,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尊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学困生”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阶段,而在小学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无法充分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使阅读能力逐渐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困生”学习动态的关注,采用差异教学,不可因成绩好坏对学生产生偏见,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6(70):40.
  [2]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8):336.
  [3]彭莉净.尊重差异,浅谈提高语文“学困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