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修辞的理解与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的特征与作用及在写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修辞;特征;作用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本文仅从修辞的特征、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及修辞在写作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修辞的特征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征:
1.语言单位组合灵活方便。
2.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3.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4.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二、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例如,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七月的天山野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天山的美景。
2.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象摹擬成乙事物。例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把映山红的郁郁生机与人的精神活力巧妙摹拟。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了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把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5.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例如,这比上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强烈表达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血溶于水的情谊。
6.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例如,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通过设问的方式让读者明白孔隙是多么的窄小。
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作文中,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应该如何运用这些修辞呢?
首先,根据作文所要描写的事物,结合修辞的特征准确合理运用。如: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蚂蚁在地上爬,我们可以想象成为蚂蚁悠闲地在漫步;蝴蝶在花丛间飞,我们可以说是翩翩起舞。以上例子就是很好的结合了小鸟、蚂蚁、蝴蝶等与人的某些共性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次,还可以多种修辞手法一起运用。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句中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语言优美生动,读来朗朗上口。再如,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总之,修辞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把修辞的教学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并善于运用。
【参考文献】
[1]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春艳.试论汉字修辞[D].广州:暨南大学,2008
[3]寸镇东.语境与修辞[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5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