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教育模式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书院制教育构建了师生共同体的新型育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鼓励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实现书院育人效果。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加强其自身建设是书院育人的重要抓手之一。
关键词:书院制 社团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033-01
书院制教育模式从本质上讲,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教育模式;从形式上讲,是一种学生生活社区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从内涵上讲,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空间;从目标上讲,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书院制教育背景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社团阵地是书院育人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西京学院对于学生社团建设也进行了诸多探索,特别是书院制改革后,使各书院的自有社团建设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逐渐发挥出其对育人的重要功用。
1 加强书院——学院合作,分类管理
一个书院里往往涵盖了几个学院的学生,学生社团的数量多、种类多、规模各异,有的学生社团参与人多影响力大、有些社团成立后举办几次活动就销声匿迹。有的社团虽然能够做到定期举办社团活动,但是存在着为举办活动而开展社团活动现象,忽视了活动的质量与教育意义。针对这些情况,西京学院积极探索社团建设路径,对学生社团分类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自我的平台。
如果仅凭学生社团自由发挥的话,社团活动的水准、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西京学院出台《西京学院大学生学业导师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优秀的教师走进学生为学生活动进行指导,计算指导教师工作量,旨在使专业教师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文化学习、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方案》规定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都有义务承担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受单位指派后不履行学业导师义务的教师年终考核不得评优,并暂缓岗位晋升和聘任。各学院为相关社团配备专业导师,书院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特长为每一个社团配备常任导师。社团的常任导师负责社团的日常管理、正常运作。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引导、相关专业讲座、研究等。如:书院选派具有英语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负责英语社,其根据社团管理规章制度,主导社团的机构架构、召开例会、选拔社團骨干,而学院选派专业的英语教师对学生专业方面进行指导。书院-学院形成合力,“常任导师”与“专业导师”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共同提升社团的管理效能和专业化水平,推动社团的发展。
2 开展四自教育,学生社团学生自治
书院育人,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四自教育,明确社团学生自治。书院对社团实行分类引导的管理模式,给予适度的引导,而不是过多的管制学生,力求更大的发挥社团主观能力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各个社团都有自治组织,独立开展工作。其内部可自主制定社团章程、选举社长、自主设置社团部门及其负责人、自主召开换届大会、自主寻求活动经费、自主安排社团活动等。学生社团的自治,使每一个社团成员成为社团的主人,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自我发挥空间,创造性思维得以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律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社团成员考核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而当前各高校对社团的评比考核,大多是奖励先进,对社团成员平时表现的过程评价及记录几乎没有,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社团形成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充分肯定个人才能、贡献,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引导学生社团又快又好的发展。西京学院自2016年开始实行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将10个综合素质测评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学生需在四年内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修满10个综合素质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年度综合素质测评分数作为评优、评先、入党的重要依据。
4 与时俱进,加快社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在社团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缓慢。我国很多高校的社团仍然使用陈旧的套路,如:社团注册时,向主管部门递交纸质申请表,在新生入校时,由高年级社团成员进班级宣讲社团特色,或是通过校园招募新人;社团里每一届社团成员的个人资料、社团活动资料、会议记录等都以纸质材料的形式保存,另外,团委及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的日常监管也还停留在手工记录、电话微信通知阶段,由此导致资料存储和查找信息极为不便、效率低下。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加快社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社团管理的便捷化。学校、书院二级学生社团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电子信息公布,透明化管理,让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团信息,积极参与。
社团作为一个由学生自发自愿组建的学生组织,不仅是“第二课堂”的载体,更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相连,因而高校要重视社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加强社团建设路径,挖掘社团的育人功能,使社团从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学生团体成长为颇具影响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粹.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团定义与分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36-37.
[2] 贺伟,宋阳.“书院-学院(学科)”制下的社团工作研究[J].高教论坛2014(8):53-54.
[3] 应飚,申玮、李金林.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8):56-57.
[4] 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9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