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群文阅读求解能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绽放精彩,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群文阅读  兴趣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101
   群文阅读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他颠覆了习以为常、游刃有余的单篇精读的阅读教学观念,让教师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经验和习惯,不断筛选和重组自己得心应手的现有经验。
   一、解读“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小学中段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更易于激发阅读的兴趣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他们对一切都很新奇,也乐于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为孩子们呈现了更多的文章,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元、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也更易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爱上阅读。
   (二)更有效实现阅读的保底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规定为25万字,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这一模式下,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有序组织下可通过多种形式,阅读到大量课外的文本,有效地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素养。
   (三)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
   群文课堂倡导多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丰富的交流碰撞中去构建自己对议题的认知。在阅读中运用“比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一类文本的一般性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多文本中提取要素——比对中整合要素——达成对规律性认知的准确理解的过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操作
   (一)确定议题
   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教学设计前,我们可以根据课标,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如一节群文阅读教学课所呈现的主题“探秘中华民间传说”是从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引申出来的。我们首先挖掘“民间传说”这个主题词的内涵和外延。它包含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以及历史事件传说等。民间传说的特点有口耳相传、想象丰富、表达老百姓心声等等。于是我们选择了探秘民间传说作为这次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
   (二)选择文本
   由于学生年龄有限,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所选文章不能太长,内容不能太复杂。同时,在“简”中要求“精”,挑选一些经典的、比较有文学价值的“美文”。这节课以“探秘中华民间传说”为议题,选文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中的主体课文为根基,为起点,延伸到三篇课外阅读。所选民间传说,从形式到内容,都各具特色。从内容上看,《鲁班造锯》写的是鲁班依照小草的样子发明了工具——锯。《八仙过海》写的是八位神仙各自拿出看家本领,踏浪过海。《银盆变太湖》写的是有关太湖的一个传说。从类别来看,有两篇人物民间传说,一篇地方风物传说。从表达作者情感来看,一篇表达的是作者对能工巧匠的赞颂之情,一篇是对仙人悠闲生活的憧憬,另一篇是对太湖的喜爱之情。
   (三)预设目标
   “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包公审驴》是教材中的主体课文,应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目标明确的、比较深入细致的教学。后三篇文章是拓展阅读课文,对主体课文所要达到的目标起到补充、巩固和扩展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民间传说想象丰富、表达心声的特点。
   2.初步了解民间传说包含人物类民间传说、地方风物类民间传说等。
   (四)循序设计
   1.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三处对比。
   一比:在读完《鲁班造锯》《八仙过海》《银盆变太湖》后,让学生尝试进行归类。哪一篇和《包公审驴》更像?学生在不动声色中把这几篇文章拿来对比。发现《鲁班造锯》和它更像。因为这两篇文章写得都是历史上的真人,故事都表达了作者对有能力人的敬仰之情。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初步去探究了人物类民间传说一类文本的一般性原理。
   二比:在比完前两篇文章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把《八仙过海》与他们进行对比,看能不能归为一类。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学生是赞成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他们都写的人物,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部分学生反对归为一类,理由是后一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课堂上生成了辩论,学生在共议、共享的学习流程中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学习成果是在学生的主动探索中去发现、去构建。
   三比:在学生对人物类民间传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后,老师引导把《银盆变太湖》再次和前三篇进行对比,学生发现这一篇不能和前面的归为一类。因为这一篇讲的是关于太湖这个地方由来的传说。顺势老师总结出关于民间传说的类别以及表达的情感。
   2.真实与想象贯穿教学。
   在课堂上,每一篇文章教学后,都让学生对其文本的真实性以及想象度进行了一个打分。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感知民间传说很多都不是真实的,是在人民口耳相传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甚至有的文章是人民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虚构出来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它都表达出了人民美好愿望,所以民间传说才能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不再满足于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而是通过比较、分析、统整,他们享受到了“高级思维能力”带给他们的愉悦。
   突破催生改变,挑战演绎精彩。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我来说,还只是一种尝试。虽然在群文阅读研究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努力,但这远远不够。相信,只要不断探索,一定会突破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经典内容、吸收广泛的信息、形成更多的语文能力、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5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