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光读百遍其“义”未必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朗读,但是仅仅依靠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掌握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主要围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古诗;朗读;教学思考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古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后期人文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所以将古诗词的教学重点放到朗读上面。然而,“诗”光读百遍,其“义”未必现,因为古诗词较为深奥,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掌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方能够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下文重点围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进行探究。
一、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主要现状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古诗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他们通常先让学生朗诵古诗词,然后将古诗词中的生字挑选出来,再对古诗词进行翻译,使学生能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含义,最后再让学生背诵这首诗。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教师过于重视诗词的朗读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朗读是大多数教师所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熟悉古诗词,以及理解古诗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诗词的朗读,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内在意义,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虽然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词,但是对作者为何要写这首诗以及这首诗的内在含义是什么不够了解[1]。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对策
1.丰富诗词朗诵的方式
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诗词的大概意思。但是,如果教师过于依赖通过朗诵的方法,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会挫伤学生对诗词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诗词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丰富朗诵的方式,不能仅仅采用自己朗诵以及整体朗诵的方式,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名家范读。也就是教师在网上下载一些视频,让学生先聆听这些名家是怎么朗诵这首诗的。由于名家的朗诵都带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其诗词的断句比较到位,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墨梅》一诗朗诵中,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学生就能够了解到开头两句诗的语气较为舒缓,后两句的语调比较平稳有力,对墨梅的高风亮节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作者的高尚品格。(2)通过配乐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朗读情境。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诵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之中,使他们对古诗的意境更加地了解[2]。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诗教学中,笔者为学生配了一首琵琶曲《欢沁》,这首曲调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仅仅依靠朗诵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苏轼就曾对王维的诗作出了高度的赞美,赞扬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阅读古诗之时,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找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卷。例如,在“七步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去想象当时曹植作这首诗的现场气氛。学生如果仅仅朗诵诗词的前两句,那么就不会了解到这首诗的内在含义,当读到最后两句的时候,再加上学生对《三國演义》了解,他们才能够掌握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解到当时作者作这首诗的内心情感。甚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扮演曹植以及曹丕,去还原当时曹植作这首诗的真实场景。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够对这首诗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
3.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许多教师忽视了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仅仅是让学生去朗诵古诗,使他们能够背诵古诗即可,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后期的古诗词学习极其不利。基于此,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辅助学生理解古诗[3]。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该诗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到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那么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就能够对作者的内心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综上,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仅仅通过朗诵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重视对古诗词写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去了解古诗的写作内涵。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诗词朗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停留于字面上,而是能了解古诗的内在含义。
参考文献:
[1]钟浩祺.小学低年级古诗支架式教学探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刘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3]方玉婧.基于意境体验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