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找需求、巧破解、促内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适时、恰当地引出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笔算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教材呈现的例题是直接出示了用竖式计算的要求,导致学生接受得比较被动。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巧妙破解引出竖式之难,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流畅。
  关键词:竖式;需求;最近发展区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人教版二年级上“不进位加”笔算方法的学习毫无兴趣,体会不到竖式的价值。课堂上教师无奈地演唱他的独角戏,学生成了并不是很配合的小观众。课后,笔者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从该知识点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了分析。
  一、学情分析与策略构想
  “不进位加”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减法和乘法的笔算方法做铺垫。竖式的出现打破了学生脑海中只能用横式书写的思维定势,在整个计算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种子课特征。那么学生对于竖式是否一无所知呢?笔者对所在学校平行班的2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经数据统计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前测数据控制在50以内)已经不成问题,能够通过口算熟练解决,并能说出口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发现没有一个学生会自主地采用教材提供的笔算的格式。显然,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计算的能力(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教材要求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通过教学所获得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我设想依照“微调教材编排,激发探究兴趣——注重交流操作,沟通算法联系——再现生活情景,完成新知构建”这一路径展开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
  二、课堂实施与课后思考
  【教学片段】
  1.说说数的组成
  师:听说202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今天洪老师请来了一些数字宝宝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数字宝宝们的挑战吗?
  媒体出示:35
  师:认识这个数字宝宝吗?能说说3和5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媒体出示:32
  师:那么32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3个十和2个一。
  师: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这两个数吗?同桌商量,每位同学摆一个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35+32=( )你们能计算吗?
  设计意图:如果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35+2”,前测数据表明学生完全可以用口算快速解决,无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而“35+32”对于学生来说直接口算有一定难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說说数的组成以及用小棒摆数字都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后面学生独立尝试解决35+32=( )做铺垫。
  2.生活中的竖式原型
  媒体出示购物清单,提问:能看得懂这种单子吗?
  生:这是商店购物的单子。
  师:这张单子记录格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生:都是采用从上往下记录的方式。
  师: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生:方便我们计算。
  师:原来我们今天学习的竖式很早就已经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了。
  设计意图:利用购物清单,能够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成功解决了“不进位加”中学生课堂氛围差、学生体会不到竖式的价值这一问题后,结合维果斯基的理论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回顾,也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三、微调教材编排,激发探究兴趣
  维果斯基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教材编排上,例1是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35+2”,例2是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35+32”,对于35+2的结果学生几乎能脱口而出,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相比较例1,例2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有意调换例1和例2的教学顺序,为他们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合理提供素材,促进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操作展示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开展合作交流所必需的材料,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本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小棒、充足的时间,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中逐步完成竖式的教学,使竖式的引出更显流畅自然。借助小棒学生有效地沟通了竖式与横式、口算与笔算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了笔算加法的算法和算理。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完成了课前预设的知识目标,更是达到了会学、乐学的情感目标。
  相比较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类型的知识,计算类知识相对更为机械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探究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一直是我们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的实践与反思,我认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5.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7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