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国画教学现状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中国画专业既要培养专业绘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又要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实现传统绘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就对高校中国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中国画专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具体的中国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走访调查获取的信息,在简要论述当前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国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提高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校中国画专业 中国画教学 发展策略
  引言
  高校中国画专业是立足于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理论及当代社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一个艺术类专业,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国画则是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传授专业核心知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课程。基于此,中国画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决定着学生就业能力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国画教学现状
  1.定位于必修性的专业实践课程
  中国画是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学生已接受了美术概论、美术史、中国绘画史方面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和素描、色彩、速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和绘画技能。中国画被定位于必修性的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立足于已有课程知识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临摹、鉴赏、写生、独创等各类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实践性”成为该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设置教学目标、建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核心依据,也是评估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2.中国画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
  我国传统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工笔、花鸟、山水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每一类形式均具有差异化的创作技法与艺术效果,它们成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专业绘画、商业绘画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中国画课程遵循着全面性的原则,将中国画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包括工笔画(基本技法、临摹和写生、创作、岩彩)、花鸟画(基本技法、临摹和写生、创作)、山水画(基础画法、构图与透视、临摹、写生与创作、题款、钤印和画幅形式)、中国画创作(写生、写生与创作、写生)。
  3.实施以观察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历代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知名画家,他们创作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画作品,成为当代中国画欣赏与创作的依据。当前,中国画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以观察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即根据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品味,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给予相应的讲解之后,进行创作示范,再由学生自主选择题材、对象进行临摹或者是自由创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部分教师也会采用外出观展、专题讲座、学生画展、创作迎展、外出写生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临摹和创作的能力。
  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画的背后是我国传统思想、哲学、审美文化,中国画有着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技法,中国画作品往往传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大大提升了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国画教学的难度。目前,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全面
  中国画是在我国传统思想、哲学、审美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每一类题材、每一个技法、每一幅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传达着独特的精神韵味,学生具备扎实、全面的传统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品味、临摹、创作中国画作品。然而,目前中国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艺术生,虽然绘画技能扎实,但文化基础差,进入学校之后,由于学校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甚至是压缩了中国画理论课程,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用墨、用笔、布局等方面的教学,虽然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创作,但这也极容易使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刚柔并济、深藏不露的技法,如锥画沙技法的内涵,对刚柔、疏密、藏露、开合、宾主、动静不了解,对意境美、含蓄美、思想美表达不准确,最后导致作品“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的问题。
  2.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西化
  西方绘画借助形象、直观、标准的特征,受到人们的极大推崇,成为商业绘画创作的主流,因而西方绘画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法也被广泛引入高校绘画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绘画基础乃至绘画技法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国传统绘画以毛笔为工具、以水墨为颜料、以表意为主体风格,迥异于西方绘画。部分中国画教师却以色彩、素描、速写为基础教学内容,让学生以西方绘画技法、审美来审视中国画的美感和技法,以西方绘画的习惯思维来布局、创作中国画,大面积地铺陈山水,浓墨重彩地着色,追求造型的准确性等,造成很多作品看似更加直观和漂亮,实则失去了中国画“写意”的韵味,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因此,部分教育家认为,当前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以西方技法和审美表现中国题材的问题,最后导致个人作品“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3.课程体系大而全导致的知识碎片化
  中国画是我国文人雅士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个庞大的绘画知识体系,工笔、花鳥、山水、印记、书法中的某一部分都可以自成一体,开设一个独立的专业。当前,我国高校中国画教学存在着“大而全”的问题,一方面将我国传统中国画所涉及的题材一一纳入课程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每一类题材所涉及的技法、方式也进行了全面铺陈。这看似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对每一类中国画主题的认识与创作,但其课时比较有限,每一个主题只能采用30个左右的课时进行教学,很难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临摹能力、创作能力等。这必然导致学生只是对于各个知识点有粗略认识,会简单创作,却无法掌握中国画的精髓并进行更加深入、更加专业的自主训练与创作活动,不利于中国画专业学生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国画教学发展出路
  高校中国画专业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业界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积极创新中国画教学方式,努力提高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成为中国画教师重要的任务。
  1.从招生和理论内容设置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良好的理论素养是提高中国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基本要求,然而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既有赖于学生个人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需要高校有针对性、专业化地进行理论教学活动。基于此,高校中国画专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理论素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严格“把关”招生环节,增加线描、书法、绘画基础理论方面的考试内容,把国学经典纳入文化考核内容,并且要提高“文化线”标准,招收“专业”和“文化”协同发展的优秀学生。中国画设置教学内容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在學生入学之后,循序渐进地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同时注重各学期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使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进行创作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中国画学习效果。
  2.建立适合中国画特征的专业化课程教学模式
  中国画既迥异于西方绘画技法与审美标准,也迥异于其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由此需要高校中国画专业能够围绕中国画“外师造化”、书画同源、意境深远、深藏不露的特征,建立起一套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首先,中国画教学要“借古开今”,临摹为先导,即在向学生讲授中国画背景知识、画家意图、风格特征、绘画步骤之后,要求学生赏析、学习、临摹优秀绘画作品,感悟绘画作品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计白当黑、以形写神、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及由此所带来的美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美,学习表达美的技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传统文人的绘画学习方式虽然笨拙,但却在不断顿悟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的创作能力,提升了个人绘画作品的创作境界,达到一种随意而为却章法规范、个性独特的美感,无处不彰显着中国画的个性化特征。其次,中国画要“外师造化”,重视写生,进而写心,既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主观世界,又尊重客观形体的外部世界,以写生外物寄情思,即“中得心源”。最后,结合工笔与写意,加强各类知识点的联系,在相辅相成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因材施教为学生设置符合其特征的学习方向
  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国画安排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会导致学生空泛、粗略的学习,而且学生本身也存在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就业导向方面的差异,大而全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其未来就业和工作。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为其设置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即在学生入学之后便进行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就业导向的调查,以此为每一个学生安排工笔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方面的学习,随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为每一个班级设置独立的理论知识、实践训练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中国画教学的针对性,削减不相关或者是对于学生专业导向没有价值的理论性、实践性内容,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
  结语
  中国画是高校中国画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被定位为必修性的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划分了工笔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国画四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和不够全面,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严重西化,课程体系大而全造成知识碎片化。基于此,中国画教师需要从招生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建立适合中国画特征的专业化课程教学模式,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向,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发挥其在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业界发展、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及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29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