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诗歌,想象驰骋、语言凝练、情感丰富,体会诗歌之美主要从领略意境、体味音韵、把握情感三个方面入手,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统文化经典。
关键词:诗歌之美;领略意境;体味音韵;把握情感
一、 引言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想象驰骋,蕴含丰富的情感,其语言凝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引导孩子们学习先贤们留下的灿烂的中国文化。
二、
营造意境、激发想象,领略诗歌意境深远
诗歌语言凝练、主旨深刻、意境深远,细细品味,有的恬淡雅致、有的粗狂豪迈、有的慷慨激昂……无不让人回味无穷。教学中营造作品特定的氛围,发挥学生的想象,播放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作品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另外,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对学生起到最直接的引领示范作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启发,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作者描绘的情景中来。
三、
讲解章法结构,朗读、体味诗歌音韵和谐
诗歌集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与一体。律诗篇幅短小,结构严谨,一般由四联构成,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遵循“起—承—转—合”。这种结构使得诗歌首尾呼应,前后相承,浑然一体,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增强了诗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就清楚了作者的思路,朗读起来便于体会诗人的情感,更能读出诗的韵味来。《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暮十分,诗人徘徊不定、思念家乡。可以看出作者由于政治上不得志,内心充满了苦闷、迷茫。朗读时,要用低沉、忧郁的语调,读出诗人矛盾、失意的心情。颔联、颈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环顾四周,秋日的余晖越发显得苍凉,牧人、猎马都有所归,而我却无所依。诗人于秋日的清冷中倍感孤独,低落的心情油然而生。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即“情—景—情”,这种结构更深化了诗意。朗读时要读出诗人孤助无援、百无聊赖的心绪。
学习古代诗歌,除了把握结构上的特点,还要会划分语节、注意停顿,把握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气息强弱及节奏快慢。朗读前要指导学生划分语节,并能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绘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草木丛生的凄凉、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悲痛之情。首联“破”“深”二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长安沦陷后的残垣破壁、杂草丛生、满目凄然之景。颔联“花溅泪”“鸟惊心”进一步抒发“国破”“思家”的悲痛。这两联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朗读,而且语气中要透着凄惨、悲凉。颈联,写因战事不断,作者与家人失去联系时焦急、迫切的心情,读时语速稍快,语气略带急促。尾联“白头搔更短”诗人由悲愤转为沉思,要读出诗人感情上的变化来。
四、
理解、品味与朗读充分融合,把握诗歌丰富的情感
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解与诵读充分地融合,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声情并茂地传达出作者所见、所想、所感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其友也。”正所谓“知人论世”。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要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必须仔细揣摩诗歌的语言,增强语感,这样诵读起来才能更准确。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诗人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浩瀚无边的沙漠里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可谓气贯长虹,奔腾咆哮的黄河横亘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又大又圆的落日映衬出一片苍茫的景象。边塞浩瀚沙漠无边,“孤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刚劲、挺拔之美。“长”形象地展现了,横贯一望无际沙漠中黄河的壮美,“圆”描绘出了落日的浑圆柔和,诗人寓情于景,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衬托孤独、寂寞的心情,可谓巧夺天工。在诵读时要结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以求准确地表达诗人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
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之美
诗歌要做到熟读成诵,第一步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目标;第二步听读作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句子、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诗歌大意;第三步朗读作品,把握诗句中音节、语调、语气、语速的变化及平仄、押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第四步品读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第五步诵读作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声情并茂地传达出作者所见、所想、所感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增强语感。把朗读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还可以组织诵读活动,如朗诵会、舞台剧、小组对抗赛等等,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形成语感,诗歌之美将自在心中。
六、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只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上的学习远远不够,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积累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學修养水平,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阅读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还能丰富人们的思想,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吧。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等.《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71.
作者简介:
周艳,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体育学校(淮南第八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4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