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筑模型的点滴渗透在语文课堂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借学校特色项目“小学建筑特色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大胆尝试,把国民教育重中之重的语文教育,与之合二为一。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课堂上稍微渗入建筑模型教学的汁液,那样的语文课马上会起化学反应,建筑模型教学的渗透,为语文课堂润色。
关键词:建筑模型;语文课堂;习作教学
一、润泽课文教学
1.精挑细选——择文章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篇章优美,字句飘香,是浩瀚文学作品中的典范。虽是如此,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与建筑模型这一话题联系在一起。在精挑细选下,有这么一些精美文章能脱颖而出——三年级的《赵州桥》;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威尼斯的小艇》;六年级《各具特色的民居》。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如果能融入建筑模型的教学特点,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融会贯通——学文章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从语文的教学角度来说: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这一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中,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此处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加入建筑模型的小知识,学生便可以津津有味地学习了。如: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通过图文结合的简单介绍,学生的印象就加深了。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三园及周围的校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布。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认、装、摆、贴,构造出圆明园的初图。这样的直观教学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学会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学会实践。
在教学三年级《赵州桥》时,课前,笔者与建模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承重的一些小知识,与学生分享教学内容,学生因为在社团活动中已经接触过木结构承重的知识。所以,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发挥了“小小建筑师”的特殊作用,让“建筑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建筑小知识,让学生的学习饶有兴味。
二、亮色习作教学
1.点亮素材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积累习作素材”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恰好,建模的各项活动,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宝库。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建筑”活动:创意涂鸦,创意房屋……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且是人人参与,亲身经历。
建筑模型的各项活动是“引水人”,孩子们成为“积累人”。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积累了亲身的体验与经历;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写在了“活动随手记”的本子里。这个随手记可以留下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木结构承重比赛;所感所思——全国青少年建模比赛。这样就能达到新颖习作素材积累的效果。这些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成为取之不尽的源头。
2.点燃表达能力
过往,笔者在习作指导课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写写有趣的课余生活,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课余生活的选材比较单调,如读书、画画等。后来,经过教学改良,加入建模活动要素,把习作课切换成这样的画面:用放幻灯片的形式,把学生课余生活中的点滴展示出来,勾起他们的记忆,让学生根据相片中自己的表情、神态回忆当时的事例,在习作交流课上得以精彩表达。
“在构建美好家园的童梦建筑模型比赛中,我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这次的比赛让我亦喜亦忧,喜的是——我通过努力,终于有了丰厚的收获;忧的是——在比赛过程中,我心里很害怕,生怕自己在找材料、粘材料……的过程中出错。最终由于时间过了一些,被扣了分,所以,只能获得二等奖。经一事长一智,我在下次的比赛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学生在有趣的课余活动中,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与能力,为习作的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建筑模型的点滴渗透在语文课堂中,会让语文课堂燃起微妙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将会慢慢地渗入学生的心中,燃起乐学、好学的熊熊大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英立.语文教学中渗透心育的点滴做法[J].新课程(上),2015(3).
[2]邵志清.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德育滲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3).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