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优势凸显不足,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融合。文章以高职护理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69-02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与本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不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为技能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否充分融合成为教学中的关键。护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的老牌专业,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一项针对我国181所二级以上医院护理人员的调查显示:2009—2013年,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总量明显增加,但对中专生、大专生或高职生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而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1]。另有数据表明:1998—2012年间,举办医学教育的普通高校由189所增至590所,其中招生人数增长最快的就是护理专业[2]。在激烈的竞争下,高职院校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技能优势,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中寻找答案。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点融合不足。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基本采取“理论+实践(即2+1)”的模式。护生入校后,在校两年期间完成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在第三年进入医院开展为期一年左右的临床实习,最终完成学业。如此一来,纯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时间上完全独立,尽管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期间,每门课程均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但模拟环境难以取得真实临床护理岗位的效果,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职业感受较少,难以建立深刻的临床护理思维。当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又因为工作忙碌、医院的带教能力、练习机会等原因,无法得到理论知识的强化和补充。
2.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融合不足。杨新月教授对《基础护理学》中基础护理操作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常用的、由自己独立完成的只有60%左右,其余的或由医师等完成,或已慢慢淘汰[3]。面对医学知识五年翻一番的更新速度,护理教材的更新速度略显滞后。针对《护理学基础》(周春美主编)的研究发现: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教材中被忽视,一些临床使用率高的护理技术在教材中未重点体现,如真空采血法、呼吸机相关护理等,同时还有书本内容和临床操作实际不一致的情况[4],并且在体现地域特点、院校特色等方面,目前的护理课程都未充分考虑。
3.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融合不足。“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保障。“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不仅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也是技能强的护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的要求,到2005年,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但是,从众多的高职院校的调查来看,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如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仅为42.2%[5];安徽水电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约为50.1%[6]。
4.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实际融合不足。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实际效果往往不佳。如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课中积极参与交流,但是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很难自觉地做到课前花时间、花精力去预习,愿意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更少,难以实现翻转课堂的初衷。
5.实训中心和实习带教医院建设融合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建设和实习带教医院发展呈平行状态,实训中心仅为在校学生授课,带教医院仅给实习生指导。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完全断离,使得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没有很好接轨。
二、改进融合问题的一些建议
1.摸清实际,完善制度。高职院校要清楚了解本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域环境、经济水平、就业市场导向、院校办学能力等实际,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考核标准量化、奖惩有力的改革方案,明确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2.活用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举世闻名,在“双轨制”教育模式下,受教对象每周3—4天在企业实践学习,仅有1—2天在学校参加理论学习,这与我国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如湖北中医药专科学校对护理专业开展“三早式见习”模式,即“早临床、早参与、早建立”。在护生二年级开始专业课学习时,安排护生每周1次半天的临床见习,在内、外、妇、儿等科室每月轮转一次,同时选拔学校教师直接去临床带教,建立“一对一”导师制,和学生一起参与临床管理,让学生盡早建立职业感受和护理思维,加深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7]。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探索开展了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合作,如在社区护理学课程结束后,安排护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短期见习,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妇幼保健站见习。各学院可借鉴多种模式寻找适合自身的方法。
3.加强教师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本科及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南(2003年)》中明确提出,高职护理专职教师每2年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参加临床实践活动或临床带教。高职院校应制定个性化临床实践活动安排,如对于年轻教师、无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每年可安排1—2名教师全脱产到医院实践学习1年,熟悉临床环境,锻炼护理技能,建立临床护理思维。对于高年资的教师、有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全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到临床一线指导实习护生和医院新进护士,参与医师查房、疾病诊治、病例讨论,同时学习最新的护理技能技术。
4.完善使用教材。一项针对全国37所护理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校都已经有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均较好地体现了临床实际[8]。条件允许的话,自编教材是能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好办法。
5.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总体较差,对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兴趣较强,应抓住这一特点,灵活采用PBL、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和临床见习相结合。如PBL教学法,可让护生搜集在临床见习时遇到的案例,按照发现问题—课堂讨论—找到办法—教师点评—谈谈感受的步骤,让护生对“理论学习为实践服务”有深刻的认识,提高综合护理能力。在护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基础上,可采用翻转课堂等方法,让护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6.在实训中心建设和实习医院建设中找交点。从当前来看,实训中心的发展和实习带教医院的建设均有不足,两者可以取长补短,互为发展。例如,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可以与带教医院共享场地,医院为实训中心配置部分器械,学校的护理专业教师和医院的高年资护师同时为医务人员、实习生、在校护生等提供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也为教师和护师提供了观摩学习、交流探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许莹,尤黎明,刘可,等.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需求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1):1-5.
[2]侯建林,罗友晖,王志锋,等.1998至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医学教育规模与结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2):114-119,120.
[3]杨新月.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0,15(5):299-301.
[4]何晓璐,谭小燕,唐英姿,等.基础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50-51.
[5]张惠芳,祝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32-34.
[6]陈文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7]张凤勤,陈红宇,丁娟,等.“三早式见习”模式对高职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9):824-826.
[8]汪庆玲,戴鸿英,巫向前,等.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08(10):438-4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