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专业自信的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出于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不自信,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会使其产生得过且过、厌学甚至辍学的心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文章对大学生专业不自信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培养大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可靠路径进行讨论,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专业素养乃至推动专业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专业自信;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57-02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也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其相对性在于,自信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又受具体情境的影响[1]。同样,专业自信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其中包括对专业的学科领域、专业发展及就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正向认知与评价,同时,专业自信也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
一、大学生缺乏专业自信的原因分析
1.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从高中的紧张氛围解脱出来,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成为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更加追求个性和特立独行,打乱了应有的学习生活节奏;另一些“优等生”则会不适应大学较为自觉、宽松和活泼的环境,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迷茫。不适应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掌控大学学习和生活信心下降,从而影响到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2.专业调剂。据统计,每年对专业志愿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大致在15%—25%,其中专业调剂生占41.4%[2]。高考生可能受到分数、志愿填报技巧等因素影响,被录取院校调剂专业,没有机会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且被调剂的专业一般是院校中有空额的专业,从其他角度分析,这些专业有可能偏冷门,或在学校中属于“非主流”。大部分学生会“既来之则安之”,有一定比例的大学新生会产生对新专业的逆反心理以及对学业、前途的消极心理。
3.对专业的印象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印象会受到以下客观环境的影响:(1)自身家庭的影响及有限的社会经验;(2)对专业片面的了解;(3)社会评价及就业率等。新生对专业缺乏自信心大多是前两种因素,而第三种是导致大学高年级学生专业自信下降的主要原因。
4.行业本身的影响。有些行业属于新兴行业或者夕阳行业,行業范围窄、规范性不够、社会地位较低、分工不明确等因素,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前景感到迷茫、专业认可度不高、行业发展不明确。
二、培养大学生专业自信的意义
1.专业自信的培养是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以中医药大学为例,“主流”专业为医学、药学类专业,其他专业如管理、体育、外语、哲学等类别的专业则为“非主流”专业。“非主流”专业的多数学生为报考医学、药学类专业的调剂生,在大学伊始就考虑转专业,有些甚至放弃报到,选择重新复习再次参加高考;或者有些学生在了解了自己所报考的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此专业,入学后渐渐产生厌学情绪和失落感,若任其发展则很有可能演变为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产生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危害极大[3]。
2.专业自信的培养对学生职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专业自信较低,则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困惑较多,对未来比较迷茫,在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倾向于选择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工作;专业自信高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在就业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Cech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满意的工作,并能帮助他们在职业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就愿意留在这个学科专业中[5]。所以,专业自信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质量、专业思想、心理健康,甚至关系到将来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和学科专业结构。
三、积极心理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自信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的新兴科学,它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发现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探索人幸福和快乐的奥秘,并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6]。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采用心理学的普遍研究方法和目前比较完善的实验手段和测量工具来研究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并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7]。
积极心理学于2003年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而国内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最早见于2008年,提出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手段,并从组织系统的角度提出偶见积极环境的建议[8]。到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关于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运用研究也较为丰富。
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观满意感、气质性乐观、自我意识等因素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9]。故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专业自信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发觉积极潜能,用积极的态度去了解、学习自己的专业,端正学习动机,并从中获得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及专业人才流失,还可以提升人才质量,真正培养出健康向上的专业人才。
对于进行思政教育研究的教师而言,积极心理学开辟了一条可靠的帮助我们解决颇多问题的方法学道路,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自信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是主要的理论途径,而方法即在具体场景怎么具体运用,还需要我们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陪伴和相互影响中摸索。运用好积极心理学,会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素质培养甚至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冰,杨炳,张惠.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727-1730.
[2]纪晓明,张福珍.团体心理辅导在专业调剂生学习动机干预中的作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28-130.
[3]刘桐.专业服从调剂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2):53-55.
[4]吴少丹.当前高校专业调剂生学习动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湘潮,2016,(6):140-142.
[5]王昕红,张林,杨雪燕,等.工科高年级大学生专业坚持意向及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96-101.
[6]梁惠.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7]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丁惠娜.积极心理学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9]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