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第二课堂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很好地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只有深刻了解隐性教育的特色与教育方法,不断扩大、改革、创新第二课堂的阵地、内容、形式,将第二课堂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把握时代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色,便能使大学生受到更持久更深刻更全方位的教育。
  关键词:第二课堂;隐性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46-02
  一、隐性教育的时代内涵
  隐性教育是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更加内隐的方式,将教育目标融于日常的学生、文化、活动或实践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唤醒他们的潜在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握隐性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的特点和作用对开展第二课堂也有重要意义。
  1.感染力是隐性教育的情感铺垫。感染力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引起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受众智慧的一种能力。人们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感染力或受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隐性教育需要感染力来吸引更多的受教育主体,而受教育主体情感上也需要有感染力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感染力是隐性教育的情感铺垫,感染力在隐性教育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教育者要有真情实感,只有投入真挚的感情才消除障碍感,;第二,教育内容要感人,只有感人的内容才能营造氛围感,产生情境感,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
  2.说服力是隐性教育的认同基础。隐性教育中的说服力不仅仅指在教育中运用的方式、手段要被接受和认可,所展示教育的内容也要有可信度和接受度。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关系不再是上与下、高与低、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之中,将教育目标通过一种平等、开放、对话等形式植入大学生的内心。其次教育素材要经得住推敲,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点,运用朋辈教育、榜样教育等内容也可增加说服力,以达到认同、接受的目的。
  3.渗透力是隐性教育效果的保证。渗透力是影响和考量隐性教育的重要指标,隐性教育的渗透性讲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润物无声,这既需要以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基础,也需要教育形式的潜隐性和持久性。在教育渗透过程中,教育的目标传递和教育者意图的表达与传统的直接、硬性灌输不同,教育者通过借助一定的中介或知识经验,将教育目标和教育意图用更加隐蔽的、温和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能有效引起思考的方式。
  二、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
  第一课堂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它是建立在有形和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空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第二课堂与隐性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第二课堂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平台和时空的可能,隐性教育为第二课堂提供了方向和方法,第二课堂需要隐性教育的指导,隐性教育需要第二课堂的检验,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1.第二课堂需要感染力。感染力是第二课堂建构主體阵地的有效方法。高校教育不仅需要现代化技术帮助,更需要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更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化。在新时代环境和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作为高校受教育主体“95后”至“00后”大学生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强的表达欲望、更丰富的情感需求,他们渴望有吸引力、能够反应他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的教育方式,第二课堂需要有足够的感染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才能激发情感;只有充满感染力的第二课堂才能富有人文关怀,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2.第二课堂需要说服力。学生对第二课堂教学的认可是第二课堂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第二课堂的教师和教学内容都要有高度的说服力。近年来,第二课堂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与时代形势紧密联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思想内化中,通过多种渠道、不同载体实现这个目标。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的“填鸭式”灌输、照本宣科的解读,带来的是抵触化认同、教条化认同,这样的认同是"不走心"的。第二课堂需要采用生动现实的案例、不断拓展内容的多维度、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让学生认可第二课堂,才能巩固第二课堂的育人阵地,保证第二课堂的活力发展。
  3.第二课堂需要渗透力。第二课堂的效果好不好、实践度高不高就要求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渗透力。这种渗透注重过程、反馈与实践。高校第二课堂面对的主体是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年级不同、情境不同,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不相同,根据主体思想状态的变化,对第二课堂进行对象化、阶段化调整,积极带领学生投身实践,使教育的内容和意图不仅仅入眼,还能入脑,更能落实到行动。第二课堂的教育必须落脚在当下、放眼于未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创新的方式,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起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提升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第二课堂虽然在培养人才中有自己独特优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第一,教育者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对隐性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其二,由于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中第二课堂的实现基本以学生自主、自发、自愿为主,从而导致了第二课堂尚未形成严格的检测与反馈机制。第二课堂应该充分把握隐性教育的内涵,将隐性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激励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认同,深入学生思想,起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1.以感染力增强情感投入,做吸引人的第二课堂。首先,第二课堂的教育者要立德树人,提高专业修养。其次,教育者要对隐性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成长变化,尊重和理解教育主体,要学会用生活化、时代化、流行化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教育意图与目的,在选取教材与内容的时候,更应当结合时代热点和关注热点,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二课堂不受时空的限制,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也是增加第二课堂感染力的重要一环。
  2.以说服力提升内容价值,做被认同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教育内容是第二课堂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二课堂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认可度、信任度,就必须在活动中的内容与形式上多研究。首先,要选取有意义、有说服力、贴近时代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节日、国家重大纪念日等特殊的时间点,进行相关思想教育;用真实的历史事迹和真人故事等来教育学生。其次,第二课堂应该多采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朋辈教育和榜样教育,增加可信度和认同度,不做“假大空”,而做“真细实”,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
  3.以渗透力完善过程教育,做能内化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最终会落实在实践中,第二课堂如何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就需要发挥渗透作用。首先,要将活动类型、活动的目标与参与活动具体的学生群体相结合。充分了解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的状态与需求,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精神满足和教育,逐步完成更深层次的教育灌输。其次,第二课堂活动要持久性深入和阶段性反馈的统一,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深入教育,并根据大数据、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测第二课堂的教学成果。第三,注重理论导向实践。第二课堂必须将教育活动落实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实验,才能提高学生对自己、对专业、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认知。最后,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教育机制创新与功能架构,将建设视角进行空间转向,充分激活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交流,即要“面对面”,也要“键对键”,拓展网络教育阵地,创新网络教育形式,从多重阵地进行全面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芮鸿岩.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18(11):86-90.
  [2]冷蓉.第二课堂活动咋人才培养中左右的思考和建议[J].高教论坛,2017(3):17-18.
  [3]孙绍然,陶启坤.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33-36.
  [4]闫华超.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时代内涵[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4:9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