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很多老师都曾经或者正有着这样的困惑:上课时好不容易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特别活跃,可随着整节课的推进,学生的热情慢慢减退,直至没有任何反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了,却从未想过如何持续调动,正如《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减少并力求避免这种现象从而让学生更持续地饱含着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一、掌握多种方法,把兴趣激发起来
(一)语言之“本”
文字是死的,语言却是活的,书中那一个个铅字虽然已经印在纸上,可它的声,它的情,它的意,它的美却有着无限的解读。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向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语言的芳香,让学生尽情享受。这些课文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体现了语文的人文色彩,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为例,内容包括人性、历史、生命、理想、自然、科学、亲情等。通过这些,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光辉、理想的可贵,又能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和科学奥妙,还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完课本,能使学生在思想和灵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感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
(二)由“本”而“发”
1.发“声”。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头,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就能成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刚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笑话、读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设一个悬念,或分享一则奇闻趣事,或讨论一个社会现象……总之,一开课就当以声引人,力求轻松准确地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堂内容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发“情”。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往往能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我既不播放范读,也不配载背景音乐,而是直接走入学生中间,亲自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如学生总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且难学,尽是“之乎者也”,还要背诵,一提到上文言文,他们便“怕”字当头。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天桥说书”的办法,注重用语言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苏洵的《六国论》时,我暂不提教材,先在讲台上说了回书,黑板擦一拍,就是惊堂木的效果。一张口就如单田芳老师般用了很多生动的语言,先把六国灭亡的前前后后说了个大概,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向学生进行了简单易懂的讲述,最后提出了对历史问题的疑惑,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再拿起教材,学生们一点儿也没有陌生感,反而急于通过教材解开疑惑。教学中用浓厚的富于情感的语言组织教学,对激发兴趣,十分有效。
3.发“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语言不仅是教材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语言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有效方式,更是学生思维的直接表达,也是学习兴趣的引路灯。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长久保持沉默、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心理素质大多不太好,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要学生自觉地展示自我,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开始我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3分钟的发言。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发言,从复述课文开始,直到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教师当堂出题,学生即兴发表观点。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文章写到“自挂东南枝”,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焦刘的爱情悲剧是谁之过?在现代社会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吗?”问题一出,学生们极为活跃,纷纷发言,这样把课堂同生活结合在一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发生兴趣的最好表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二、綜合运用多种途径,让兴趣持续下去
(一)由口至“手”
语言不仅仅是“口”的专利,上课时,也不能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要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不擅说的,那就写吧,一手漂亮的字迹被展示在黑板上,哪个学生不自豪?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由老师写,偶尔请字迹漂亮的学生来写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自然就会浓一些。甚至可以变着花样来写板书,学生的才华常常出人意料。字迹一般,可以加强设计感啊,我的学生常常给我惊喜,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被设计成紫荆花的五个花瓣,《项脊轩志》的课堂重点连起来是一个小屋的形状,《小狗包弟》里作者深深的忏悔被设计成一把自我剖析的剪刀,《苏幕遮》里的诸多情感构成了一朵八瓣莲花……板书往往是课堂结束后才完全生成,很多学生因为提前预习、设计了很好的板书,整节课都带着期待感学习,盼望着最后的板书展示,课堂结束前依旧激情满满。
(二)由口入“脑”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脑子动起来,兴趣自然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尝试、观察、想象、质疑等探索活动,从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当今的世界现状思考,和平是如何取得的?现在还存在破坏和平的事情吗?我们该如何警醒那些试图挑起战争的人们?经过学生的搜集资料以及小组自发探讨,他们对和平以及世界现状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生由这篇课文激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还有些学生因此而加入了学校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有问题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表现,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探索过程,萌发创新意识,长久保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示信息,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最大可能维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课外,让兴趣延伸开来
(一)收集素材,从生活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学会细致观察,周密构思,真切感受。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要求学生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每月按小组轮流出版班级学习报。张贴展示。为了办好此报,学生们肯定得先阅读书籍报刊,观察生活,选定材料,设计版面,绘制图案,这一来可以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情操,学会了办报技巧,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生活处处皆语文,如联想公司曾推出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巧用双关,达到了宣传联想品牌的目的。通过让学生收集并分析类似的生活“俏皮话儿”,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是语言的天地,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再如学完《边城》一文后,我让学生举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饥饿营销,加大题目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每次作业,老师可以多布置一二道难题,不必要求学生都做,只让有兴趣的学生去钻研解决。对做了的学生,哪怕做错了,也要表扬,做对了更要毫不吝啬的展示出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效仿。新鲜的事物,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可以经常地介绍一些学生们渴望探求的事物,如:学写学术论文,如果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也可以把其他学科好的观点、研究成果、学习方法等用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对语言文字运用功力的夯实。
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一旦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被语文所深深吸引,语文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避免陈旧、单一,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运用直观、有抓手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開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高亚利.通过创设“交际情境”促进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段小飞.丰富教学范式引导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罗菲,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0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