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结合实际教学方法及模式等诸多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有关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及习惯,逐步增强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
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教学领域的人才培育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相关教师也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如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下面就对有关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创新兴趣低下
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科课业数量的增多,其还需要应对难度更大、知识更加深入的数学问题,在此种状况下,为了保证学习成绩,其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及习题的练习中,对创新缺少精力与兴趣[1]。并且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都局限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对其创新能力的培育,致使大部分中学生都存在对数学学习及创新兴趣低下的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瓶颈”位置。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教师及学生自身的重視,也就不能将创新意识进行有效应用,教学效果的提升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现状堪忧。
(二)定势思维明显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定势思维的问题在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机械套用公式、固化应用定理等问题,并且学习具有一定的框架性,不能将多章节的知识进行融合,在实际的解题中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还极其容易产生失误,影响数学科目成绩,也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养成,究其根本,传统教学方法落后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局限于初中数学课本的教材内容,缺少对学生在有关知识思维发散方面的引导,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这种固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教学环境,也无法满足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结合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定势思维是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其会带来知识及经验的“负迁移”问题,表现为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细微改变、对新知识和新问题常常局限于使用某一种解题方法、对于相关知识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解答题目时存在一定的固执性和依赖性等,缺少对新技巧的尝试,进而导致相关数学问题解决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会逐步扩大,部分学生很可能会养成惰性思维,不仅会限制其创新思维的发展,还会制约其创新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减慢其将数学知识转变为问题解决能力的速度,进而降低课程教学质量。
(三)缺乏创新意识
受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单纯地将课本知识进行复述,要求学生记忆相关内容,甚至认为“背会某道题”就能够达到授课目的,此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单方面接受教师传授的既定的、有限的知识,并不能将其融会贯通,实际教学质量较差。在此种授课方式下,学生会渐渐习惯于接受所谓的“真理性”知识,缺少对客观事物的质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缩小了其思维开拓的空间。在此种状况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为繁重的课业任务所累,创新意识逐渐匮乏[2]。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进策略
(一)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初中教学领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是各科教学的主要宗旨,但是大部分教师都不能将其核心意义进行有效应用,单纯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其创新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高认识,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实到兴趣教学中,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动的教学手段为抓手,逐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自觉走进创新学习环境中来,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灵活使用数学工具。学习中会应用到相当丰富的几何图形以及多种多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科学运用数学教具,利用数学科目的独特魅力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主、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时教师再讲解数学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思考与探究,进而养成自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习惯。举例来说,在讲解《角的比较》时就可以应用此种方法,引导学生使用量角器等工具参与实践,在实际度量后提问不同角的大小;还可以请学生进行演示并应用相关工具进行自主绘制角等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也能为其创新能力的培育奠定良好基础。(2)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公式化较强的学科,如果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就无法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也就不能有效培育其创新能力[3]。在初中数学课程讲授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其思维活跃助力,进而提升其对数学科目的兴趣,增加对创新实践的好奇。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采用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进行授课,并且鼓励学生放飞想象力,为其创造更加适宜创新的学习氛围,进而逐步增加其创新兴趣。
(二)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渠道
创新能力容易受到定势思维的限制,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面对的主要难题,要避免这种限制需要相关教师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与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拓宽思维渠道,进而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相关心理研究学者曾表明人类的创造力与其是否具备或高、或低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关,具备较高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在学习及生活中积极应用创造力,并将创造力转变为某种“成绩”。初中数学的教学也应当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引导其拓宽思维渠道,进而增强创造力,使其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将有关内容应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及生活中,提升其核心素养。以《有理数的乘方》相关知识的讲授为例,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会应用一定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提问“某数平方为16,该数可能是?”“若n为正整数,(-1)2n及(-1)2n+1的数值分别是多少?”等,利用有关知识点进行逆向思考,学生在解答后能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深刻魅力,并且思维效果较好。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拓宽思维渠道的实际应用意义较高,不仅能够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增强学生在理性、逻辑性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进而逐步提升其核心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此种教学方法,将逆向思维、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其将有关解题技巧融会贯通,在面对某一数学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使其感受发散思维的乐趣,进而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使用创新方法解答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拓宽思维渠道,创新思维方式,结合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对问题的自主解答,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效果。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在众多学科的研究及发展史上,大部分学者都具备较高的质疑精神,能够对“既定”的知识进行反复探究,并创新出新知,如物理学中质疑地心说的哥白尼等,“质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讲授中,大部分教师都会使用单方面授课的教学模式,将“既定”知识进行传递,忽视学生对自主探究及创新的能力培养,严重影响授课效果及质量。面对此类问题,有关教师应进行“质疑教学”,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否定”,进而在多次反复探究中发现知识学习的新路径。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借助具有质疑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例如,笔者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课时,就设计了质疑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y=2x和y=5x哪一函数增加更快?”“y=-2x和y=-5x哪一函数减小更快?”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分析的方法得出答案。在实际的讨论中,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辩证看待自身答案及其他同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给出答案,在課程最后笔者使用图象对其结果进行验证,肯定学生质疑的作用,授课效果也有明显提升。此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认识到创新带来的实际影响,促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质疑表示肯定。在师生关系中,表扬和鼓励是拉近二者关系的有效途径,要确保质疑教学的质量及效果,教师应对其主观质疑的行为表示肯定,给予其一定的积极暗示或提示,必要时可以使用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对其进行鼓励,看似缺乏实际效用的细微行为对中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大胆提出“为什么”或说“不”,而对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保持肯定态度,尤其是对待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当始终保持支持态度,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及行为帮助其增强自信,这样既能够提升班集体整体的学习质量,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拓宽思维渠道及鼓励质疑三方面入手,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提升自身授课质量及水平,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养成,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当代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志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7):60.
[2]孙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3):72.
[3]万春丽.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考[J].农家参谋,2019(7):214.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