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整合·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概述初中记叙文阅读(包含小说、散文)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领下,更好地探知小说、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人物、情节、情感等要素的学习要点,并结合已有学习经验,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教学有效性获得深度提升。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记叙文阅读教学被教师分解为几大要素点开展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仅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要素分析,就从中得出一个个干巴巴的结论。而在课程教学改革以后,部分教师发现若将这种简单的理解方式移植给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危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记叙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不能再以教师包办分块讲授为主,而应该是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做好主动阅读。必须要求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深度理解相关知识内容,获得更多的学习营养。
一、 在感悟中激活思维
(一) 感悟人物形象
通常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写作技巧的时候,先要通过人物形象化的实现,特别是在集中对象选择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物的形象,进而以寻找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写作意图做好阅读教学跟进。
如讲授《孔乙己》的写作意图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并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下,让学生先构想出一个清末读书人的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落魄举人形象;一边喝酒一边与孩子们说话的迂腐形象;被打折腿以后坐着蒲团进入到店铺内的可怜形象。然后教师用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归纳文章中的孔乙己形象,让学生根据细节描述清晰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归纳出这是一个好吃懒惰,受人欺负的人,但是却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还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不愿意参与劳作,仅想坐享其成,无法与成人交往,只好与孩子来往的形象。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人物特点的时候,通过这些语言点及细节描写的总结,就能将人物形象跃然纸张上,进而再分析写作意图就水到渠成了。
(二) 感悟组织形式
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能通过对几件事情进行处理得以实现,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分析事件的组织形式。纵观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将其分成以下几种构成方式:
第一总分式,其实总分式的记叙文叙述方式,主要是通过写事件来体现整个过程。如《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就是先进行人物概述,再进行细节分解,最后总结人物,使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将藤野先生的人物性格特征更好地展现出来。
第二并列式,几个事件之间存有并列关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两件事情的时候,先写百草园的趣味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这两部分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发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想要表现少年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第三穿插式,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将所叙述的事件分开穿插,使用线性的穿插方式,会让整个事件更清晰,就以《背景》为例,明线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场景,但暗线则是写父亲已经日趋老迈的身体还要为出远门的孩子奔波,最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写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
(三) 悟其写作线索
记叙文在展开的时候,总是根据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因此,分析记叙文的结构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先要在教学的时候找出记叙文的写作线索,在弄清楚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件发展变化线、情感发展变化线、实物线基础上引导学生贯穿全篇进行分析统领阅读,这样就能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寻找文字线索的时候,先要做到因文而异,做好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有的文章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做好线索的主次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进行线索理顺的时候反复阅读,认真思考。
二、 抓准切入点,实现记叙文阅读的整合
学生对于一篇新的文章往往不知道要将何处作为重点展开阅读,只能使用泛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这便造成了阅读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指出阅读重点,从而以这一重点为切入点开展阅读,并对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实现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能力的目的。只有抓准切入点,才能够在记叙文教学中实现庖丁解牛般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对记叙文的阅读和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当中提取出关键的句子,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快速明确文章的行文路线,清晰地认识文章的写作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对记叙文的阅读逐渐产生整体性的感知能力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教师可以尝试转换授课形式,使课堂教学简洁化。教师可以引用文章结尾处的“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进行教学切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之后以这一句话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句当中的全字是否可以去掉?如果去掉的话在表达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将答案进行汇总,并继续提出问题进行引导:“那你认为应当怪谁?为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一問题继续思考,并开始对文章的内容展开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并在文章当中画出相关重点内容。有些学生认为这件事情应当怪父母,他们找到的理由是父母重财轻义,父母对于羚羊木雕的价值表述不清;还有些学生认为这件事情应当责怪自己,理由是自己在没有得到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便将如此珍贵的物品当作礼物送给了别人;还有些学生认为这件事情应当怪羚羊木雕,认为它不应当这样的贵重,如果仅仅是一件普通的物品,那么便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对于这样牵强的理由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这也是学生理解的一种方向。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大家能够从文章当中找出具体的内容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证明?”这时学生便可以从文章当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各种动作和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之后让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和感悟相关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将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地理出来。 找准切入点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文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實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三、 使用对比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部分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找准切入点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感知,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对其进行补充,使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完善。引入对比的方式便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实现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一) 文章内部的句子对比
学生对于文章当中的字句在鉴赏和品味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会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讲解,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在尽情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学生也无法形成有效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尝试使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可以再写出一段话:“小草从土里长了出来,大地嫩绿一片。”让学生对这两句话进行对比。再如,教师可以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阅读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将“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与“我伸出左脚去踏那块岩石”这两句话进行对比,去寻找这两句话当中都有什么不同之处。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直观地对句子当中用词的好坏进行判断,能够更好地分清优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的记叙文学习和理解能力进行了加强。
(二) 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对比的方式开展记叙文阅读活动时,不仅要在不同的句子之间进行对比,同时还要在不同的文章当中进行对比。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并分析其中的异同点,找出文章当中作者的思维和文章核心思想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文章展开学习。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对《背影》进行深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引入与其相近的刘鸿伏的《父亲》这篇文章,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并分析其中的思想与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对比的过程中对《背影》进行更好地体会。
四、 结束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到新课程背景下,记叙文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思想有提升,在交流中语文素养有升华。
参考文献:
[1]曾光赠.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7(24):11-12.
[2]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7(2):129-133.
[3]胡红梅,杨丽.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J].新课程(中),2017(6):82-84.
作者简介:
吴白茹,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