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课就好比是一项艺术活动,需要用实际行动来演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课程导入的时候要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结尾处还要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深化主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让整个课堂都新颖和谐、扎实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以生为本;结尾艺术
  一堂完美的数学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始,更应有精彩的结尾,还能使学生及时、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重点和难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那么,结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称奇的压轴戏。
  一、 知晓理,寻找美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是每位學生所必备的。不同的学生总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方法中去掌握所要学的知识。
  (一) 呼应而美
  在教学过程中,其实不难发现许多数学课上都具有前后呼应的特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在上新课之前,设置悬念、吸引眼球,在结束处也并没有重复语言。这样的结尾方式使得学生既对应了之前的要点,又让整堂课处于一种完整紧凑、首尾圆合的感觉。加之学生的好奇心理,因此教师在处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的时候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设疑和解疑,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买电器》这节课时,就紧紧围绕“多多”去买电器展开教学。
  [开头]
  师:多多去买电器要抽奖,你们猜他会抽到什么呢?谁又能根据这些商品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抽到冰箱和洗衣机。
  生2:一台冰箱和一台洗衣机共多少元?
  生3:一台冰箱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元?
  师:先大胆地猜测一下,第一个问题该怎么列算式并算出答案。
  接着便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疑惑进行学习,寻找答案。
  [结尾]
  在结尾处,再一次出现了多多的问题:一共要带多少钱去买电器?
  师:今天学的加法和减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纷纷举手)都是整十整百的加减(板书:整十整百的加减)
  通过在最后总结买电器的费用从而进一步理清课文的重点。
  (二) 对比而美
  有比较,才会有区别,才会懂得鉴赏。每个课时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可以从课题、人物语言、图形、题目等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描述。特别是同一单元中的内容,所学习的知识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仔细揣摩就能知晓其差异。
  例如《回收废电池》与《十年的变化》,同在单元加与减中。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两节课所要学习的都是三位数相加的内容,但是从具体的竖式来看却是不相同的:《回收废电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第一,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引导学生体会多样化的算法;第三,引导学生体会估算在计算中的价值,发展估算技能;第四,在进位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并形成认真细致的细算习惯。而《十年的变化》则是引导学生解决连续进位的加法问题,同时梳理三位数加法计算时的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我进行了简单的提示,如果说《回收废电池》是三位数中只有一位需要进位的,那么《十年的变化》则需要连续进位,学生不仅对先前的内容进行了回想,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学会了比较,才能发现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 交流理,分享美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适当地进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提出话题,让学生们分享彼此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技巧。看看孩子们远离了教师的引导,是否还能够自行驾驭!通过分享、交流,寻得本节课的重点,挖掘其中的奥秘!
  (一) 讨论而美
  一堂课通过教师的总体引导之后,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已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候,我们便可以抛出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们会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心情参与到讨论中来,从而有效地活跃了思维,拂去了一定的烦闷与无聊,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引向了更深入的探究中。
  例如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时,就让学生围绕“多长”二字展开讨论。到底“铅笔”应该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教师只负责设疑,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与探索。
  师:关于“测量”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我认为长度单位不可能只有“米”和“厘米”。
  生2:我认为长度单位应该比“米”小的除了“厘米”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的长度单位。不然我们的铅笔应该用什么来做单位比较好呢?
  生3:我认为肯定有比“米”小,比“厘米”大的单位,不然太不方便了。
  ……
  看,孩子们说的多好!在本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如果直接进行了总结概括:我们今天一起要学习的就是“分米”,那么,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想必这样一个简单的单位远远传达不出孩子们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主动思考、自由讨论、乐于发言,他们就会自己获取本节课的精髓,发现这节课的重点,不需要老师提纲挈领地进行阐述。学生快乐,你也轻松!
  (二) 比赛而美
  我们每个人都在说数学课需要激情,需要孩子们活动,教师要善于用活动感染学生、调节氛围。但是真正又有多少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呢?许多数学课依旧是死气沉沉:学生循规蹈矩地学,老师认真负责地讲。老师们,你们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他们爱玩、爱闹、爱比赛,那我们何不顺其自然展开教学呢?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就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
  例如《一共有多少天》这节课,它是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这节课如果就让学生背诵的话,就会觉得很枯燥,毫无意义。那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探讨怎样背诵7的乘法口诀既简单又快捷,围绕自己组的方法进行背诵,比一比哪组背得又快又对。制定规则,自出选题进行比赛。这时候的学生在如此紧张热烈的气氛下来完成要求,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又使得教学能顺利展开。寓教于乐,乐而不嬉,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是一幅最美的画!
  课堂结尾的方式不计其数,不过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取得“课虽终而趣不尽;言已毕而意无穷”的效果;可以深化内容、升华主题;可以增加教学情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努力,给数学课堂一个完美的收场,给数学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王超,刘清玲.语文课堂结尾八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2]陈丽海.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艺术[J].青海教育,2005(3).
  作者简介:
  张超男,浙江省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