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課程。通过这项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让他们能够主动观察生活,明确意识,拥有自行批判、明辨是非和感知善恶的能力。从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资源、提升效率、情景营造等方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周围环境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品德,如果我们按照影响环境的重要程度划分,可以分成三个环境。第一个环境是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学生的品德素质,大致可以推断出他的成长环境,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比如一个学生平时就表现出尊敬师长,那么可以推断出他们父母也是尊老爱幼的人,家庭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一个校园,对学生先天品德的养成起了巨大的作用;第二个就是校园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的参差不齐,校园环境则要好上很多。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改掉一些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坏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而品德的修正是年龄越小越容易修正,这也是开设品德与社会这项科目的意义。家庭环境学生无法选择,然而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一样能拥有良好的品德,品德的树立是后天的努力强于先天的成长环境;第三个就是社会环境,很多人都说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然后我想说,只要学生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那么他们眼中的社会环境一定是良好的。
   一、立足教材,精选资源,明确目标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是一名老师的职责,怎么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学习和应用,则是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要完成这三个目标,照本宣科肯定是无法达到,教师需要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包括:精选资源:在复杂的资源世界中,精心筛选出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更加能使教学内容升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合适的方法: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主线简单、细节饱满
   一堂课的中心思想往往都是很简单的,而有些教学工作者却将中心思想精心包裹起来,让原本简单明了的中心思想变得让人无法轻易碰触,造成学生了解中心思想非常困难。这些教学工作者想通过复杂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更加珍惜,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增加,结果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课程设计难度增加,还阻挡了一些学生获取知识,让有些学生一堂课下来没有些许收获,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我则是将中心思想很简单地概括出来,然后设计出饱满的细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学起来不仅轻松,而且通过饱满的细节设计,学习起来更加富有趣味。而这个教学思想是我在旁听一位资深教师的课程领悟到的,她在上《我心中的那颗心》这堂课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你长大想做什么?学生回答道:我长大想当大老板。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想当大老板?学生回答道:因为当大老板会很有钱。我听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学生的回答出了问题,但这不是一个他当前年龄段应该有的想法。可是老师却不慌不忙,走到学生面前,俯下身子微笑地询问道:你要那么多钱想做什么呢?学生回答道:我想要给希望工程捐助很多的钱,让更多困难的孩子能够读书。面对孩子的回答,我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又用开玩笑的语气接着问:会不会因为有这么多老师在这里,你才这样回答的。学生马上辩解道:我真是这样想的,真的!于是整个课堂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孩子的天真加上老师在细节上的把控,这堂课的效果自然是非常好。
   三、情景带入,引发共鸣
   如果想要单纯依靠老师的教导和课本的学习就拥有美好的品德,那么无疑太过理想主义了。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过,他们才会对品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我想要我能要》这堂课上,关于星星在商场吵着要爸爸妈妈买东西这个事,就安排了学生进行情景还原,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双方试图说服对方,然后双方角色互换,在表演结束后学生说出自身在带入角色后的感受,老师再对他们的表演进行点评。这样的亲身体会,加深了学生对这堂课的印象,帮助他们站在不同立场观察事情,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事情。这样的换位思考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肯定能帮助他们解决不小的烦恼。
   四、立足生活,强化认识
   社会课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还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课堂上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还要他们在生活中去实践。用充满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好的品德要吸收,遇见坏的品德要有清楚的认识,反思自己身上有没类似的坏习惯;通过和父母一起劳动,体会父母亲生活的不容易,认识节约的可贵,明白父母无声的爱。
   关于学生的品德建设,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学生讲一堂课,而是要教会他们生活的智慧,使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健全的思想和一身满满的正能量,这也是我对品德与社会这个科目的理解。
   参考文献:
   贾平.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