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牟宗秀

  [摘要]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涵盖了人的语言、行为、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素质发展,习惯保持久了就会成为能力。少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形成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好习惯应从娃娃抓起。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注重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和学习的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各种能力。
  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能力的培养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要抓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是要抓好习惯养成教育。在语言习惯方面,要求学生使用礼貌用语,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正确,尤其是说话时,不能参杂“这个”“那个”“嗯嗯”等无意识语句。在动作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不频繁眨眼等。在生活习惯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刷牙,经常洗澡,早睡早起,不偏食,不乱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等。在学习习惯方面,要求学生精力集中,按时完成作业,善思善问,勤记善记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1.阐述法
  即直接说明怎样做好、怎样做不好。对于低年级学生还可以借助其乐闻易记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形式加以说明,如童话《小猫洗脸》、儿歌《大家一起做早操》等。
  2.示范法
  即先做出样子,让学生仿照去做,如握笔的姿势,坐、立、行走的姿势等。指导学生作业时,可以以优秀生的作业为榜样,号召大家向其学习。
  3.比较法
  即将两种以上不同的做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辨明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从而达到纠错的目的。
  4.诱导法
  对于学生好的习惯和行为,教师应予以经常性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不良的习惯和行为,应予以经常性的纠正提示。例如,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坐姿不正确,则可以说:“你看,现在第二小组的同学坐得多么好。”那些确实坐得好的学生受到鼓励更会坚持坐好,而那些坐得不好的学生马上会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自觉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坐姿。
  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1.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具体指导他们如何自学,掌握学习方法。
  2.放权给学生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担心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自由驰骋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用“常规”这把“枷锁”束缚学生,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放权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自我检查和监督,遇到难懂的地方或较难解的问题多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力求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并破解难题;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开阔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探索更有效、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努力使其“思学、乐学、会学”。
  三、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2014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近几年有关校园的中毒事件、踩踏事件、暴力事件、交通安全事件屡见报端,而且每年的校园安全事故数字呈上升趋势。在一个个惨痛的校园安全事故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不可承受之痛,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1.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晨会上,教师应教育学生严禁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进校园。一旦发生火灾及时拨打119,及时疏散和灭火;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办法撤离。每学期学校可以进行一次防火演练,班主任在防火演练前教给学生安全撤离的注意事项,如撤离时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从通道疏散等。
  2.防溺水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要告诫学生,平时要远离水源,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春秋季节要远离解冻和结冰的地方。在生命教育课上可以给学生讲解溺水后怎样自救和施救。
  3.防校园欺凌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而今,网络中充斥的暴力游戏给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学生造成了恶劣影响,也成为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一个诱因。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不仅仅是身体上受到伤害,更多的是受到心理创伤。
  班主任可以通过出墙报、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通过情景模拟、观看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向学生讲解遭遇校园欺凌时如何求救;聘请法制辅导员做讲座,让学生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内容,认识到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4.女生防性侵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女生是弱势群体,要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女生了解常见危险及应对措施。如放学或者外出时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尽量结伴而行;不要独自到偏僻的地方,如无人管理的公厕等;避免黑夜单独外出,如有特殊情况可以让父母来接;衣着打扮要得体,不能太暴露;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不单独和异性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不随便到歌厅等娱乐场所,不单独和异性约会,尽量不在同学家留宿;不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聊天和视频;对于不当或不舒服的身体接触,要勇敢地說“不”;要对性侵犯的行为勇敢地说“不”。
  5.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也变得越来越发达,与此同时,道路上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多。每天放学时,除了组织学生站队出校门上马路之外,教师还要再三叮嘱学生走斑马线,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闯红灯,不乱穿道路,不在道路上嬉闹玩耍。
  6.防欺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告诫低年级学生尽量不要一个人在家中,在家遇生人不要轻易开门。班会上可以模拟遭坏人绑架的情景,教育学生遇到绑架意外要沉着冷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再想办法给家人或警方报信,需要时在沿途抛下书包里的文具、书籍以及随身穿的鞋、帽等,给家人或警方留下线索。
  7.防踩踏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时,带领其练习上下楼梯,讲解规则:靠右、慢行、礼让。要求做到:遵守秩序、轻声慢步、礼让右行。上下楼梯时,不系鞋带,不捡掉在地上的物品,不攀肩而行,不高声喧哗,不快跑乱窜。冬季楼门门帘处不要拥挤,发现前面同学摔倒立即停下脚步并示意后面同学也停下。
  四、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长工作
  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配合教师,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要引导家长耐心听孩子讲话,多让孩子与邻里接触,避免产生社交恐惧症。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话,多与人聊天、交流。传统的语言教育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较少,因而出现了教师教的内容学生会说会背,但一到独自交往时就不会运用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地进行听说训练,这样就会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游戏在促进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为孩子创造与伙伴共同游戏的条件,如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游戏材料等。在游戏交往中孩子发生争执时教师不要去当“裁判”,要给他们思考的余地,使之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要多鼓励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如扮演医生和病人、兄弟关系、旅客和营业员等等,從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学习不同角色之间的交往方式,在游戏中提高群体意识和工作精神。
  各种习惯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好习惯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必要的能力,这样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1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