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第三课堂”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晚春 刘何 晏芳
[摘 要]高校“第三课堂”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一种新的课堂形式,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首先对高校“第三课堂”的内涵进行介绍,进而分析高校“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路径,以期能推动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
[关键字]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教学 第三课堂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借助先进的网络媒体工具、信息技术手段等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可以为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等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此情况下,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共同构建理想的高校教学模式。
高校“第三课堂”的概述
目前关于高校“第三课堂”的概念研究还没统一的界定。电子科技大学彭焱教授对“第三课堂”的定义如下:“第三课堂”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利用互联网搭建学习平台,通过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源并作为以后的教学内容,建立支持师生进行在线交流与合作探究的虚拟课堂。根据这一定义,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是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的,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如果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课外实践活动,那么“第三课堂”则不再采取教室内外这种划分方式。借助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高校“第三课堂”彻底打破了时空上的局限性,以全新的媒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达到既可以再现传统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媒介创新、教育形式创新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
高校“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关系
1.高校“第三课堂”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支持作用
目前高校“第三课堂”建设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依托校园网站建设,二是依托成熟的网络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微博、QQ等,无论采取何种建设形势,高校“第三课堂”的应用都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以西安思源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为例,在板块设置上,“第三课堂”的内容更加“专精化”,对第一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着重处理,同时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为第二课堂线下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广泛搜集网络中的英文歌曲、美剧、英语演讲视频等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在这样丰富的板块内容支持下,学生可以自由展开学习。在实践活动设计方面,主要通过打造跨文化交际板块介绍中西方文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跨文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各类线下活动信息,包括竞赛通知、校园广播活动等。对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第三课堂”可以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2]。
2.高校“第三课堂”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功能的延续
高校“第三课堂”除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功能外,还集聚了许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其他教育功能,包括教育评价功能、学风建设功能、师生交流功能等。在此方面上,目前微信等成熟网络媒体平台的功能更加完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愿意依托微信平台建设高校“第三课堂”的原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为8.17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8.6%。这主要是由于移动网络更加方便、快捷,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网络浏览功能。但是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主要依托计算机、互联网,在向移动网络移植的过程中,许多功能都不够完善,而微信、QQ等平台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评价等功能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3]。在此背景下,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的高校“第三课堂”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借助这种成熟的移动网络媒体,不仅能够节省高校“第三课堂”建设的成本费用,而且可以快速提升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水平。根据腾讯2018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微信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人,在国内的覆盖率极高。高校师生都是微信平台的忠实用户,这为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借助微信本身的点对点通信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对多的通信功能及实时评价反馈的功能等,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可以与教师、学生之间展开沟通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此情况下,可以确保高校“第三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以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4]。
西安思源学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高校“第三课堂”的具体路径
1.加快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丰富高校“第三课堂”的形式
在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高校“第三课堂”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为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功能等的设计提供方便。在移动网络由4G技术向5G技术的发展过渡阶段,网络传输速率稳定提升,这为视频等大型教育资源的传输和下载提供了有力支持。微信公眾平台在发布信息时也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信息为主的形式,通过采用更加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吸引受众。西安思源学院的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也应如此。在各个功能模块的建设和信息推送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素材进行更加灵活的处理,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呈现学习资源及学习内容。学生在关注微信公众号后,会自动接收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以此来完成学习资源的扩散过程。为了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水平,让学生主动通过微信平台获取学习资源、开展自学活动,高校应号召学生参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过程。除了各学科公众号的建设外,还可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开通微信公众号,网罗相关的学习资源,同时推出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体现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理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支持碎片化学习的开展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高校“第三课堂”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移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提供支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已经在高校师生中得到普及,西安思源学院为推动教学的信息化改革,通过与移动、电信公司等单位开展合作,以充话费赠手机等方式为存在实际困难的学生提供优惠手机。在此情况下,基本能够做到学生人手一机。而且微信平台功能的操作比较简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学生只需要关注学校的公众号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利用智能手机查找资料外,在课下也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得到优质的信息推送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就遇到的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通过发布小测试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探讨。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平台也支持各种API扩展和第三方软件链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链接软件动手进行虚拟操作等,以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
3.建立高校“第三课堂”保障机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西安思源学院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使其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高校“第三课堂”的规模,提升高校“第三课堂”建设质量。近年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步入到教学的应用阶段,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化保驾护航。目前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从协调共同服务平台发展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我国已经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过程中取得了累累果实。各高校的数字教育资源配套水平不断提升,网络平台的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现阶段应通过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安全防护机制等推进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构建依托网络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后仍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和深造。在此方面,也需要关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加快平台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筛选效率。从国家高端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第三课堂”建设正式进入实践应用阶段,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改革的作用。
4.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西安思源学院高校“第三课堂”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主要是指傳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的有效结合。目前美国许多高校会在每周安排1到2节课让学生在图书馆、寝室等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加拿大、韩国等也开设了专门的网络课程,基于项目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开展线上探究活动。我国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起初仅应用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后来在微信公众平台等的支持下,在英语教学、理化试验课堂、艺术类学科教学等上也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组建学习交流群,然后由教师和学生组长编制、发布探究内容,素材多来源于课程教材、实践教材和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在组内提出问题并展开交流探讨,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完成项目探究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线上或线下的总结汇报。在这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晓侠:《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35卷第10期,第140-141页。
[2]谢佩华、王虎威、赵随星:《基于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辅助体系的评价体系研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197-198页。
[3]李兴华、满泽阳、施佳欢:《高校第二课堂思想引领模式对“双一流”建设中“立德树人”的意义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9卷S1期,第114-121页。
[4]胡安琪、吉顺权:《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策略和功能设计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学研究》2018年第8期,第27-32页。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7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