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校友资源系统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具有信息共享、资源互用、充分发挥校友作用的校友资源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信息发布模块、招聘求职模块、产学研结合模块、校友捐赠模块。该系统能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解决很多校友与在校生之间、校友与在校教师之间、校友与贫困生之间以及校友与校友之间的实际问题。
[关 键 词] 校友资源系统;微信公众平台;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82-02
校友与母校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是学校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具体有以下几点。
1.校友的优秀事迹为在校生树立榜样。他们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人生体验及为人处世之道等来自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信服,因此,校友优秀事迹就是在校生学习的极好教材,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生动例子。
2.校友的企业资源为产学研开辟新的道路。很多校友本人就是某部门、某地区和某企业的负责人,他们一方面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渠道,另一方面又了解学校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因此,校友在产学研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3.校友的择业经历为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校友人生之路的选择、工作的经历、奋斗的历程等都是一部活的教材,对正确指导毕业生择业、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起到很好的作用。邀请校友在如何撰写简历、如何面试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相关指导,让毕业生从容面对就业。
4.校友的财力物力为学校拓展办学经费。有些优秀的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身居要职,并拥有广泛的交际圈,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发为学校拓宽办学经费渠道。一些知名校友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好地钻研知识,也可以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校友资源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有以上诸多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校友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目前校友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通过电话、邮件、传真、信件、即时通讯工具联络
这些传统通讯方式一般只会出现在重要的节庆日,例如,在校庆前集中联络校友。这些传统通讯方式效率低,还经常碰到联系方式已变动联系不上的尴尬局面。
(二)创办校友刊物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分会共有238个会员单位,他们各自拥有一份自己的校友刊物或杂志,而且基本上都能周期性刊出。但是刊物和杂志时效性差,并且只能单向传达信息,缺乏互动。
(三)搭建校友网站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很多学校都搭建了自己的校友网站,通过调研几家“985”高校的校友网站,归纳总结出这些网站的几大功能:(1)发布校园信息;(2)发布校友活动信息;(3)校友交流论坛。这几大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信息传达和交流校友间的感情。通过浏览网站不难发现这些校友网站都存在用户活跃度低下、信息滞后等问题。
(四)创建微信公众平台
由于微信公众号具有传播效率高、传播形式多样、互动便利等优点,因此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发学校校友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同样调研了几家“985”高校的校友微信公众平台,发现功能上大同小异,和学校校友网站的功能类似,相当于校友网站的微平台,仍然未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
根據现状分析,不难发现微信公众平台相较于其他媒介具有传播效率高、传播形式多样、互动便利等优点,无疑是校友资源开发的最佳载体。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校友资源系统
本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具有信息共享、资源互用、充分发挥校友作用的综合性校友资源系统。
(一)功能模块分析
该系统主要有以下四大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一:信息发布模块
该功能模块主要发布学校动态信息、校友动态信息、校友活动信息、优秀校友事迹等,以信息推送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信息。只要关注校友资源系统公众号的用户都能接收到这些信息。发布学校动态信息可以让校友时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发展情况。发布校友动态信息一方面可以让校方获知校友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校友之间建立联系。发布优秀校友事迹目的是为了给在校生树立先进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
功能模块二:招聘求职模块
该功能模块主要有三个子模块:
第一个子模块由校友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信息中应包括公司介绍、职位要求、招聘岗位类型(兼职岗位/全职岗位)、招聘人数、招聘时间、联系方式等。该子模块还支持关键字搜索、在线投递简历等功能。在企业工作了多年的校友已经扎稳脚跟,并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担任要职,这时就会出现要招新人,他们很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来获取优秀的新人资源。该子模块就为校友提供了这样一条获取人力资源的途径。校友对学校有着浓厚的感情,并且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了解,因此更愿意招募母校的学生。
第二个子模块为发布求职信息。求职信息中应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所读的专业、个人技能情况、所能胜任的工作、求职的岗位要求、联系方式等。该子模块支持关键字搜索功能。大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希望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大一、大二尚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希望能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个锻炼自己、体验社会、自食其力的机会,该子模块就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的平台。 第三个子模块为职场经验交流模块。在该交流模块中,在校生可以向意向单位工作的校友咨询一些单位的基本情况。因为校友本身就在该单位工作,所以对该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能解答很多在校生的疑惑。这时的校友更像大哥哥、大姐姐帮助弟弟妹妹,是真心诚意的,是坦诚相待的。因此校友会竭尽所能地帮助学弟学妹。另外,校友可以专门针对本单位的用人要求对大学生如何撰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相关指导。有些校友可能是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在这方面有优先发言权和指导权,他们的帮助让在校生更加从容地应对面试。该子模块支持上传个人简历,便于用人单位直接在系统上挑选人才。
功能模块三:产学研结合模块
该功能模块旨在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校企资源互补,共同实现创新创业。该功能模块主要有两个子模块:
第一个子模块由校友发布企业技术服务需求。技术服务需求中应包括企业介绍、产品概要、技术难点、合作教师的能力要求、联系方式等。该子模块支持关键字搜索功能。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会遇到瓶颈,仅靠内部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这时企业就希望能在外部寻求到帮助。学校的老教授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所建树,或许能帮助到企业。该子模块就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让企业能找到专家帮助到它。
第二个子模块由教师发布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中应包括创新成果介绍、市场分析、合作企业的能力要求、联系方式等。该子模块支持关键字搜索功能。学校的教师很希望能将自己在实验室得出的科研成果推广到社会,服务大众,但是苦于找不到可以量化生产的基地。企业具备生产的条件,但是苦于没有迎合市场的新产品。该子模块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让老师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功能模块四:校友捐赠模块
该功能模块主要有两个子模块:
第一个子模块发布校友向母校捐赠的信息。捐赠信息应包括捐赠人姓名、捐赠人单位、捐赠时间、捐赠明细等。校友在社会上工作了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希望反哺培养他的学校。该模块一方面满足校友的自我价值实现,另一方面为其他校友树立榜样,形成自发自主捐献的良性循环。
第二个子模块发布校内特困生信息,校友可以以结对子形式捐助特困生,从经济上、精神上帮助特困生。为了保护特困生的个人隐私,发布的特困生信息应将真实姓名隐去,只发布特困生编号。校友通过一己之力从物资上、经济上、精神上帮助贫困生,实现自我的高境界追求。贫困生接受了校友的帮助,感恩于心,等工作几年以后有能力了,相信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以上就是该系统的四大模塊,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
(二)角色权限分析
本系统共有五种用户角色,分别是在校生角色、校友角色、在校教师角色、游客角色、管理者角色。
这五大用户角色的权限设置分别是:
在校生角色可以访问招聘求职模块、浏览校友捐赠信息和接收平台的信息发布。
校友角色可以访问招聘求职模块、校友捐赠模块、产学研结合模块和接收平台的信息发布。
在校教师角色可以访问招聘求职模块、校友捐赠模块、产学研结合模块和接收平台的信息发布。
游客角色只能接收平台的信息发布。如果要使用其他功能模块,必须进行用户注册,并由后台验证其信息是否正确,正确后才能正常使用系统其他功能。
管理者角色可以访问四大模块,并有权维护系统数据,对系统数据有读写权限。
总之,该系统的创新点在于:
1.该系统建立了校友与在校教师资源对接平台,加强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搭建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该系统建立了校友与在校生的交流平台,为在校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
3.该系统建立了校友就业指导平台,专门指导在校生应对职场的技能、面试的技巧、简历的撰写等方面内容。
4.该系统建立了校友扶贫平台,实现校友与贫困生一对一的精准扶贫。
该校友资源系统是完全的原创系统,它与其他校友系统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互动性,能通过该系统将校友资源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它建立了校友与在校生的联系,建立了校友与在校老师的联系,建立了校友与在校贫困生的联系,也建立了校友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2).
[2]张意忠.论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3]姜全红.关于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5).
[4]吴勇.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合理开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周建涛.试论校友资源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12).
[6]王晴旭,吴倩虹,林旭晨,等.校友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基于WEB的校友求职互动平台构建[J].管理观察,2013(15).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068.htm